過端午節(jié)之憶童年
發(fā)布: 2010-6-13 17:24 | 作者: 微笑 | 來源: 洋溪資訊 槎溪信息
小時候喜歡過端午節(jié),但不知道過這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誰,也不知道這個節(jié)日的來由。只知道這天一定有棕子吃,有龍船比賽看,菜也會比平時好些,還有新衣服穿。當然這些對于小時候的我,已經(jīng)是相當大的誘惑了。
從五、六歲我記事起,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四,媽媽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兩朵棕葉,或捆在四方桌桌腳上,或捆在木梯子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用來包粽子。再把粽葉和糯米端過來,粽葉和糯米都是用水洗過、泡過的,棕葉是媽媽自己前些天就從很遠的山上摘來的,糯米里有時會放些豆子什么的。還有調(diào)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們兄弟三人只會看、只會不停問什么時候可以吃,看到哪個大點的就爭著說這個是我吃的,自己能吃幾個幾個。我們等得很著急的,好像時間很長很長一樣,實際了每次媽媽也就包了一個多小時吧。媽媽包好棕子后就把它們一起放進大麻鍋子里,鍋里的水是加了“草根水”的(為省錢不買堿,用稻草燒成灰代替)。再生柴火煮,我棕子不會包,柴還是會加的,有時媽媽忙別的去了,我會把灶里用柴塞得滿滿的,嘿嘿,不就是想棕子快點熟嘛!不過柴放得越多火反而越小,煙越大,哈哈!媽媽煮棕子一般是先用大火煮上一個多小時,再用小火燉上近兩個小時的,盡管五月天蹲在火邊很熱,但快要熟了時從鍋里飄出來的棕子香味讓我們興奮不已!
我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學(xué)校是不放假的,那時學(xué)校也是實行單休日,碰上星期天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家鄉(xiāng)人都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學(xué)校老師一般都會把當天的課程提前,比方說清晨六點就上課了,我一般從床上爬起來抓兩個媽媽早就給我準備好的棕子就往學(xué)校跑,上課到九點多鐘老師就讓我們回家去——吃了早飯去看龍船。
小時候我是每年都會去看龍船的,記得太平頭的龍船每年四月二十八左右就會下水。如果太平頭不劃(八十年代這種情況極少見,除非天干到河里的水很淺),那時我也會帶上二三個棕子跟同村大點的伙伴走路去洋溪看龍船競賽。那時候家鄉(xiāng)人去遠門賺錢的少,看龍船的人自然多,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每年看龍船的男女老少毫不為過。記得我們兄弟都小的時候父親也帶我們?nèi)ヌ筋^看過龍船。父親是我見過的最勤勞的人,從沒有放下手里的農(nóng)活認真休息過。就算帶我們?nèi)タ待埓彩菦]過多久就把我們托付給熟悉的人后一個人回家或給稻田施肥除草、或挖土來插紅薯。(我一直在逃避,盡量不用父親這詞!平凡而勤勞的父親用一生的心血把我們養(yǎng)大,沒享過一天福,甚至沒看到他安心休息過幾天就永遠離開了我們!一旦想起,淚如泉涌……)原來眼淚不容易擦干,我已經(jīng)無法再多寫……
離開家鄉(xiāng)好多年了,每逢端午節(jié),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我仍能嗅到家鄉(xiāng)那股棕葉的清香。洋溪河邊人山人海的看龍船的熱鬧場景也歷歷在目。還有,閉著眼睛也能清楚的看到父親高大而微駝的背影在烈日下挖土、給農(nóng)作物施肥、除草,在風雨中剪薯藤、插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