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新化日記 之五
發(fā)布: 2025-4-03 16:18 | 作者: wwwcx | 來源: 洋溪資訊 槎溪信息
走遍新化日記之五:瑯塘鎮(zhèn)
伍弱文
。5月23日)急促的雨滴,灑在水車鎮(zhèn)的窄窄的水泥街面上,濺起霧一樣的小水花,我和彭共、袁明珊、羅慧琴、陳小平、王四梅,撐著傘,往水車鎮(zhèn)政府辦公室走去。
我們到辦公室不一會兒,水車鎮(zhèn)宣傳委員羅崇益、副鎮(zhèn)長吳永峰也來了,我們邊喝茶邊商定了這次采訪的日程安排。
(5月24日上午,晴)儺面具的來歷
采訪對象:鄒竹軒 性別:男
年齡:73歲 住址:新化縣水車鎮(zhèn)水車村
七百多年前,田凼院羅大伯家修建一個祭堂,請來了兩個木匠師傅做工,羅大媽心地善良,古道熱腸,木匠師傅在修祭堂時,受到羅大媽的熱情款待。
人心都是肉長的,兩個木匠見羅大媽茶飯周到,待客熱情,思謀著報答他的恩惠,因此,工余時,兩個木匠師傅用水筒樹雕了一對獅子面具和一個小獅子面具,并傳授羅大伯一套七十二課的儺舞功課。
獅子面具做工精細,形象夸張,頗似人形。雄獅面具的眉毛彎一些,雌獅面具的眉毛直一些,小獅面具形狀小一些。
祖?zhèn)髌呤n儺戲,傳到我時只有36課了,主要是表演兩只獅子拱被、打扮、洗臉、捉仙(調(diào)情)、交配、懷孕、生子、舔子、再打扮的過程。
儺頭獅子舞,一般在辟邪和上元節(jié)表演。我?guī)е鴥璋嘧拥叫禄、隆回等地表演過,這是一種很受群眾歡迎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舞蹈。
。ú稍L完畢時,羅慧琴跟鄒竹軒老人學了一些儺戲的表演動作,她想把民間儺戲搬上舞臺。這時,劉正明、李祥符也趕來了。)
(5月24日下午)樓下村
汽車在泥濘的公路上巔簸著,江南小雨,田疇板屋,一一在車窗前掠過,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樓下村,這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村民自給自足,保留著古老的民風民俗,一條小溪從村中汩汩淌過,村后山高坡陡,梯田如樓層。
這個只有1000多人的小山村,卻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村民崇尚讀書,尊重知識。在村口,羅伏波老人給我們細數(shù)村里的人才:歷史上出過一個舉人,出過一個國會議員,出過兩個將軍,抗美援朝時,出過一個班的志愿軍,至今尚有三個志愿軍士兵在人世。
羅伏波老人還講了一個有趣的傳說,清代,北山有個清靜庵,庵左有一個和尚廟。清代名士游智開到樓下村拜望啟蒙老師好先生,他閑暇時上清靜庵,觸景生情,便出了一聯(lián)詰問:“左和尚,右尼姑,清靜何為清靜?”這時,清靜庵一位尼姑出聯(lián)反譏:“前羅漢,后觀音,修行各自修行。”游智開瞠目結(jié)舌,悻悻離去。連游智開這樣的名士尚覺自慚,半勺子水的文人更不敢在此撒野了。
村民越聚越多,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樓下村算是一個山歌村了,隨便找上一個村民,都能哼上幾首山歌,我們重點采訪記錄了羅伏波、羅威名(八十三歲,原黃埔軍校第二十二期學生)、羅崇健等幾位老人唱的山歌。王四梅還趕忙把錄音機打開,把他們的唱腔原汁原味地錄了下來。
神樟
錄完山歌,羅伏波老人帶我們?nèi)ゴ搴罂茨强蒙衿娴拇笳翗洹?
好大一棵樹,它的枝椏向上伸展著,擊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雷電,擊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霜雨雪,它的稠枝彎曲過,折斷過。它老了,象一只百歲老人滄桑的手,豎成了樓下村子民千年不倒的精神脊梁。
鳥兒在這里歌唱,因為這里是它們的天堂。
風兒在這里逗留,因為這是它們憩息的驛站。
人呢,那些頂禮膜拜它的人呢,那些采樵行樂的人呢,一茬一茬地在樹下從哇哇墜地的蠻童長成耄耋老者,直至消失,在千年古樟面前是那么短暫。善良的人們相信偌大一棵樹必有神靈佑護,許多的人把信仰寄托在紅布上,掛在樹梢上,大樟樹被掛得紅鮮鮮的。在羅伏波老人的那篇《祭神樹》文里,還記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呢。
(5月25日)烈士塔
我們到錫溪村時,村主任奉健平已在山口等我們,見我們到來,遂一同往山上走去。
沙土山路,踩上去很松軟,路邊坎下,零星地點綴著一些人工的土洞,洞壁光滑,有個把人深,奉主任說:是村民冬天貯藏紅薯種用的。
到一小亭,天地開闊,陽光濃烈。再往上一點的小山頭上,就是巍峨的烈士塔了。
文章轉(zhuǎn)自:新化在線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新化奉家村(今錫溪村)農(nóng)民運動領袖鄒序農(nóng)和湘中地下黨領導人鄒新藻被反革命殺害。當?shù)厝藶榱思o念兩位烈士,建成了該塔。塔高17米,四周是石臺,面積204平方米,塔后一平地上,是兩位烈士的土墓。
正是千百萬鄒序農(nóng)、鄒新藻一樣的革命先烈的生命,才換來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他們是我們今天幸福的締造者。
仰望石塔,追懷先烈。我悄悄地托一只蝴 蝶送上我的祭奠,送上我的祈禱!
(5月25日上午)躲抓壯丁的老人
采訪對象:譚福林 年齡:92
住址:新化縣水車鎮(zhèn)錫溪村
我是水車鎮(zhèn)長石村人,1947年,國民黨瘋狂抓壯丁,擾得四鄉(xiāng)不寧。那時,我家兄弟三人,老三尚幼,老二被國民黨抓壯丁抓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可能早已被打死了。我是老大,
一次也被國民黨兵抓走,在押送途中,我僥幸逃脫,連夜跑到家中,帶著老婆和四歲的女兒逃跑,用竹籮一頭挑著女兒,一頭挑著破棉絮、鍋子、鋤頭等物,逃了六十多里山路,逃到了溆浦縣和新化縣交界的深山老林里,選擇一處山巖淺洞扎個茅棚住了下來。從此,過上了十三年的孤門獨戶的山里野人生活。
起初我逃到山上,住巖屋,后來用樹木茅草支起了一個大茅棚,算是家了。到山里后我們放火燒山崗,挖茅崗荒土,在開的山土上種苞谷。那時,特別煩人的是,山上的野豬多,野豬喜歡啃苞谷,我們種在茅棚附近的地里的苞谷經(jīng)常有野豬來吃,我們用敲竹梆子的方法嚇走它們,最多一次有七只野豬到我們的苞谷地里。由于野豬的禍害,因此,苞谷產(chǎn)量很低,我們的主要糧食是蕨粑,我們夫妻兩個一天可挖十來斤蕨根,把蕨根捶爛、沉淀淀、放點鹽,就做成了蕨粑,那時,鹽很少,一家三口一年才吃四兩鹽。燒火用火石和紙墨紙打火。在山上經(jīng)常吃蕨粑,不習慣吃肉了,吃了肉后,口渴,沒力。一年能吃兩斤肉,中秋節(jié)和過年(春節(jié))屠戶各送一斤肉上山來,賒給我們,一斗兩升苞谷換一斤肉,屠戶次年來取苞谷。
我們勞動時,一般帶上女兒,她就在一邊一個人玩耍,她九歲時下山讀了一年書,跑通學,她讀一年書要二擔二斗苞谷(110公斤),因路太遠,費用太多,讀了一年就沒讓她讀了,F(xiàn)在女兒也有七十多歲了。
起初上山時,我們喂了5只雞,都被野獸叨走了,后來,就沒喂雞了。在山上,我還看到過一只大老虎,很嚇人的,當時我一動也不敢動,老虎沒發(fā)現(xiàn)我。要不,可能被他咬死了。
1960年,在搞大集體時,新化水車石豐村有人去溆浦縣的野山里造林,發(fā)現(xiàn)了我們的孤茅棚,知道我們是新化的,就把我們從山上接下來,當時把我們落戶到錫溪石豐村。
。ㄗT福林兩口子爽朗樂觀,當我們問他們當年在山上苦不苦時,他們說:“苦是苦,但是沒辦法的,是躲壯丁的!爆F(xiàn)在,他們簡單的住室里面掛滿了柴火臘肉,生活好起來了。他們的女兒女婿都已有七十多歲,孫兒滿堂。在他們的人生暮年,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他們很滿足。)
(5月25 日下午)鄉(xiāng)村母親
在錫溪小學背后,有一個小村落,其中一幢大木樓格外顯眼,樓分三層堂,二層天井,雖已陳舊,但仍不失初建成時的堂皇氣派。
走進木樓,古典雅致,精花木雕飾。天井鋪石上的龍、荷花、獅子等圖案栩栩如生。長滿綠苔的井壁 ,記載著歷史的滄桑。
攀上二樓,憑窗遠望,可看見錫溪河的輕盈,可看見染綠的田園,可享受五月的微風。遠山青青,流水脈脈,洋溢著醉人的江南村味兒,F(xiàn)在,木樓里住了幾戶人家,過著寧靜樸實的生活。
據(jù)院落中一位老太娘介紹說:古時候,有一位母親獨自撫育著六個兒子,生活十分艱難,一次,母親上錫溪山砍柴,撿回了一條黃泥蛇,從此,時來運轉(zhuǎn),種糧糧豐收,養(yǎng)豬豬不生病。母親起早貪黑勞作,漸漸地把孩子們帶大了,母親對孩子們管教非常嚴厲。教育他們勤勞為本,長大后的六兄弟果然個個勤勞,柴成垛,糧滿倉,攢下了一份家業(yè),建造了這座煌煌的大木樓。
聽完老大娘的話,我不禁對這位撫養(yǎng)六兄弟勤勞一生的母親肅然起敬,她,一位樸素的鄉(xiāng)村母親,用一生的行動傳授著“勤勞才是興家之本”的道理。
(5月二十五日晚)
我和彭共、劉正明、李祥符、袁明珊、陳小平來到七中,給湘靈文學社社員講課。
湘靈文學社有社員200多人,社員們佩著胸徽,活潑輕盈。七中的學風相當好,語文組的老師也都來聽課了,我們很感動。在多媒體教室里,看著靜靜聆聽講課的社員,看著他們對知識的渴求,我看到了希望。
這次講課跟上次在圳上講的內(nèi)容大致一樣,這次,劉正明主任也上臺做了精彩的講話。
講課結(jié)束后,社員們紛紛舉著筆記本要我們簽名,這種影迷追捧明星的境況,我們還是第一次碰到,我們和明星不同的是,我們的講課不帶任何功利色彩,是“義演”,我們愉快地給孩子們簽上我們的名字。有幾個社員要我留名座右銘給他們,我想了一下,揮筆寫下了:“追求卓越人生”。
夜色蒼茫中,我們離開七中時,我祝愿這些活潑的學員:活出自已的精彩,追求卓越的人生!
(5月26日)返回。
呵呵,還錯啊, 什么時候起到槎溪。。。!
想看他們怎么寫槎溪的,好期待。。。
的確,期待中……
不知他們會不會走到一個叫王齡凹的地方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