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看看,
發(fā)布: 2025-4-04 09:16 | 作者: 神話 | 來源: 洋溪資訊 槎溪信息

<IMG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CURSOR: pointer; ZOOM: 24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http://img1.qq.com/news/20040822/642608.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就是這個神秘的《黑色星期天》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多數(shù)人聽后均認為所謂的“死亡音樂”只是深沉而凄涼,并沒有傳聞中那么夸張。時報記者 龍成關(guān) 攝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湯南
大多數(shù)受訪者聽過《黑色星期天》后未出現(xiàn)情緒反應 心理專家提醒被情感困擾的青少年易受該類音樂影響不宜收聽
據(jù)說,當時歐美有100多人聽了這首歌自殺了,一個警察來調(diào)查其中一個死者的死因,發(fā)現(xiàn)他的音響重復放著一首歌,聽了這首歌,這個辦案的警察也自殺了。一首英文歌能控制這么多人的意識,真的有這么神奇嗎?記者采訪了部分收聽過這首詭異的《黑色星期天》的廣州中學生,他們多數(shù)都持否定意見,但也有一人表示聽后果然產(chǎn)生難受、壓抑的煩躁感覺。
詭異凄涼但沒傳聞夸張
荔灣區(qū)某省一級中學就讀高二的學生小瑋告訴記者,早在去年,她就在內(nèi)地及香港的一些網(wǎng)站上看到被稱為“魔鬼的邀請書”的音樂介紹,這首歌在聊天室、BBS、QQ等上廣為流傳。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小瑋在網(wǎng)上尋找這個音樂未果。直到今年年初的一個偶然機會,她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關(guān)于死亡的FLASH,配的音樂就是《黑色星期天》,她迫不及待地馬上下載收聽。詭異、深沉、凄涼是這首歌給小瑋的第一感覺,她說,這首曲子有些空靈的感覺,從音樂到歌詞都很悲傷。直到記者采訪她的時候,她已經(jīng)聽了幾十遍了,但卻從未產(chǎn)生過失落、無助、郁悶等消極情緒,更不用說自殺了。
小瑋表示,所謂的“死亡音樂”并沒有傳聞那么夸張,不過播放這首歌的時候,女歌手出其不意的高音、低音,曾令小瑋的媽媽有些心煩。
被訪者中僅一人需開解
記者隨機采訪海珠區(qū)、東山區(qū)、越秀區(qū)等區(qū)的中學生,極少同學表示對“死亡音樂”一無所知;少部分同學表示在網(wǎng)上或報紙上看過類似報道,但是沒有聽過這首曲子;過半同學聽過該曲,但沒有什么不良的情緒反應。
廣東某重點中學阿文說,曲子比較哀怨,聽的時候稍微受到旋律的影響,但音樂結(jié)束了,也就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了。阿文表示,她們班里十多個同學聽過這個音樂,一個女生感覺曲子有些憂郁,她聽了一半就不敢再聽下去了。阿文分析,她可能是害怕受輿論的影響,而使自己恐懼,擔心真的產(chǎn)生什么不好的想法。而隔壁班聽過這歌的同學則更多。
被訪中學生中,只有一個聽者表示聽完感覺不舒服,比較失落,需要其他同學的開解,情緒才恢復過來。
各方說法
音樂人:音樂本身并不能夠殺人
《黑色星期天》真的能殺人嗎?廣東著名的唱片監(jiān)制陳珞先生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他暫時還沒有聽過這首歌,但是一些人聽到某一首歌產(chǎn)生消極情緒,甚至去自殺的情況并不稀奇。陳珞先生表示,音樂本身并不能殺人,人帶著不同的主觀情緒,抱著不同的心情去聽,自然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果沒有太多網(wǎng)絡或者媒體的渲染,相信這首“死亡音樂”的影響力會小很多。
陳珞表示,時下的音樂傳播比較單一,由于人們沒有太多的音樂選擇,很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于是他們就會去尋求一些別的音樂。青少年思維單一,一旦進入一個怪圈,受到一些誘導后,就容易被牽著走。尤其有一些特殊社會經(jīng)歷,或者有相類似遭遇的年輕人,沒有人開導,又缺乏正面、光明的信息的影響,他們只能自己尋求一些解決辦法,一旦音樂傳遞的信息讓他感覺能夠解脫,他就會沉迷下去,不能自拔。
作為音樂人,陳珞認為,這首歌能吸引這么多人去聽,一定有它的音樂特點,可能是和弦、旋律很優(yōu)美,總之是達到了一定的音樂質(zhì)素的,從純音樂的角度來說,它可能是一首好歌,但是卻引起了不好的社會效果。
教育專家:過強心理暗示夸大恐懼
對此,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陳冀京表示,青少年好奇心重,看到網(wǎng)上的介紹如此玄乎,就會對這個音樂有所期望,很想親自試試看是否真的這么厲害。他們往往沒有太多的理性分析,都是感性認識。然而,強烈的盲目趨同心理會令青少年認為,別人都覺得恐怖、凄涼,要是自己聽不出來這種感覺,似乎很老土,沒水平。于是,他們會去迎合這種感覺,聽之前已經(jīng)有先入為主的東西支配自己的思維。
陳副所長認為,有那種經(jīng)歷的人聽了可能認為很符合自己的心情,很傷感,而青少年的理解遠沒有達到成年人的程度,閱歷有限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傷心、無助來自何處,更多的是沒有目的的模仿、盲從。
“西方人作的音樂,無論價值觀、宗教理念、文化背景等都與中國不一樣,對本地青少年的沖擊未必會很大”。陳副所長表示,這種過強的心理暗示十分危險,會夸大恐懼等消極情緒,導致出現(xiàn)幻覺或不良念頭。對中學生年齡段的孩子會帶來很大的沖擊。許多學生不明就里地追逐,慢慢就會上癮,慢性中毒。
心理專家:被情感困擾時易受影響
任何外界的東西,如聲音、語言、光影等都會給人的心理活動帶來影響。廣東省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所長助理、主任醫(yī)師林勇強表示,音樂本身能誘發(fā)人的情感共鳴,聽的人如果剛好處于情感困擾中,再被歌中傳遞的信息感染一下,產(chǎn)生自殺的念頭可以理解。
林醫(yī)生分析說,所有的自殺都是有內(nèi)因和外因的。音樂僅僅是外因,外因必須要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聽了這個音樂而受到影響的人很可能患有抑郁癥,或是有情緒障礙。而“死亡音樂”不會對心理健康人群構(gòu)成威脅。
畢竟,青少年心理比較脆弱,林醫(yī)生指出,他們應多參加積極向上的集體活動,盡量避免不良刺激。
親身體驗
舒緩好聽VS難聽壓抑
網(wǎng)上的介紹及媒體的報道,讓人愈發(fā)感覺神乎其神,《黑色星期天》到底有何種神秘力量能使聽者受控?昨天下午,根據(jù)小瑋同學提供的兩個網(wǎng)址,本報4名記者先后親耳聆聽已抵制達十多年之久的“死亡音樂”。
音樂節(jié)奏舒緩,歌曲中的女聲忽而十分高亢、忽而盡顯低沉,旋律在你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流轉(zhuǎn)、起伏。歌詞大意為“絕望的星期天/親愛的,我生活在無數(shù)黑影中/黑色的悲傷靈車上載著你/和暗影一起我將它結(jié)束/我的心臟和我都相信這是它的終結(jié)/死亡不是夢/因為我在死亡中愛撫著你……”詞曲配合讓人感到優(yōu)柔、凄楚。
一個女記者覺得很好聽,連續(xù)聽了好幾遍;另一個女記者說,跟別的曲子沒有兩樣,自己實在進入不了悲傷或恐懼的狀態(tài);第三個女記者笑著說,聲音似乎從空曠的墓地里飄出來的,有那么點幽靈的感覺。唯有一個男記者邊聽邊皺起眉頭,他表示歌曲的聲音像在劃玻璃,十分難聽,聽了很不舒服,感覺很壓抑。
相關(guān)鏈接
愛情失敗后寫下死亡音樂
《黑色星期天》是匈牙利鋼琴手魯蘭斯·查理斯遭遇愛情失敗后于1933年寫下的樂曲,歌中描述了一個不幸的男子無法將其所愛的人重新召回身邊。關(guān)于作曲家本人創(chuàng)作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做出圓滿的解釋。
據(jù)傳,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美、英、法、西班牙等國家的電臺為此特別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號召歐美各國聯(lián)合抵制《黑色星期天》。此后,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開始銷毀有關(guān)這首樂曲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