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欧美综合国产精品绿播,亚洲字幕一区二区精品,青草国产免费频在线观看

<thead id="8zwyv"><dd id="8zwyv"><legend id="8zwyv"></legend></dd></thead>
<output id="8zwyv"></output>
    <ol id="8zwyv"><nobr id="8zwyv"><th id="8zwyv"></th></nobr></ol>
    <sup id="8zwyv"><thead id="8zwyv"><pre id="8zwyv"></pre></thead></sup>
    <output id="8zwyv"></output>
    洋溪槎溪交友社區(qū)   洋溪槎溪信息資訊   槎溪鎮(zhèn)之窗   風景特色   槎溪校友錄   騰飛論壇   本站留言

    我的家鄉(xiāng)新化縣——歷史人文經(jīng)濟景觀(全)

    發(fā)布: 2008-7-15 12:13 | 作者: wwwcx | 來源: 洋溪資訊 槎溪信息

    我的家鄉(xiāng)新化縣——歷史人文經(jīng)濟景觀(全)


    200659133820.jpg

    新化縣地處北緯27°31'-28°14,東徑110°45′-111°41′,位于湖南中部,資水中游,雪峰山東南麓,轄區(qū)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轄26個鄉(xiāng)鎮(zhèn)、2個國營林場、1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人口128萬,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16萬。境內(nèi)多為山丘盆地,氣候溫和,環(huán)境宜人,素有“湘中寶地”之稱。 新化建縣于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千年來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新化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永葆了古縣青春。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化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全縣經(jīng)濟和社會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特產(chǎn)甚多。新化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6.8℃,降水量1453.5毫米,日照時數(shù)1488小時,無霜期281天,良好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新化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新化是全國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縣、農(nóng)作物種子基地縣和糧食儲備基地縣,是全省氨化秸桿養(yǎng);、模式化稻田養(yǎng)魚基地、玉米生產(chǎn)基地、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和雙季稻田成建制畝產(chǎn)過噸糧縣。又是國家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項目縣。糧油、畜牧、水果、水產(chǎn)等,形成了產(chǎn)業(yè)化規(guī)模;作為特色產(chǎn)品的茶葉、烤煙、苡米、玉蘭片、銀花、厚樸、杜仲、天麻等,已建成了“基地十農(nóng)戶”的生產(chǎn)格局;新化是湖南省10大林區(qū)縣之一,主產(chǎn)杉、松、楠竹、栗樹等,并有華南虎、金錢豹、娃娃魚、紅腹錦雉、銀杏、金錢松、紅豆、天獅粟等珍貴動植物資源。   工業(yè)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紙、竹木加工等10大工業(yè)支柱產(chǎn)業(yè);新化被列為全國“星火技術開發(fā)密集區(qū)”和電子陶瓷、藝術瓷出口基地。   城鎮(zhèn)建設迅速發(fā)展,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城東梅苑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與城西建設開發(fā)帶由資江大橋連成一體,比翼齊飛;全縣19個建制鎮(zhèn)小城鎮(zhèn)建設突飛猛進,初具規(guī)模;鐵路、公路、水路互聯(lián)成網(wǎng),交通十分便捷;通信手段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電力能源充足,大小電網(wǎng)遍布城鄉(xiāng),實現(xiàn)了村村通電。   新化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近代民主革命先驅(qū)陳天華、譚人鳳,著名抗日將領黃浦軍校代校長方鼎英、戰(zhàn)功卓著的中華名將陳正湘,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成仿吾,國際主義戰(zhàn)士羅盛教,“橋牌皇后”楊小燕等名人生于新化;梅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事業(yè)空前發(fā)展,文藝團體馳騁海內(nèi)外,花卉根雕久負盛名,書法美術飲譽中華,梅山武術名揚天下。新化縣是湖南省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武術之鄉(xiāng)”。   新化鐘靈毓秀,山川秀美,名勝古跡甚多。國家級森林公園大熊山,是被乾隆皇帝喻為“獨標清勝”的綠色明珠,極具旅游開發(fā)前景;還有別具洞天的梅山龍宮,氣勢磅礴的資水鎮(zhèn)江寶塔,雅稱小南岳的桃林廟,藝術瑰寶文昌閣,俊美奇秀的美女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二軍團司令部舊址、羅盛教紀念館、抗日英烈陵園等。   新化縣是革命老區(qū)縣、柘溪庫區(qū)縣、《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和新一輪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自 1987 年開始實施扶貧開發(fā)以來,在中央、省、市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堅持“開發(fā)式”扶貧,集中各類扶貧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經(jīng)濟項目開發(fā),改善了貧困地區(qū)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加快了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的步伐。全縣農(nóng)民人平純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貧困人口由198年的 72.4萬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萬人,貧困發(fā)生率由70.53%下降到10.6%,貧困地區(qū)生產(chǎn)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是湖南省重點林區(qū)縣、全省杉木林基地縣、竹林面積2.2萬公頃以上的省重點毛竹基地縣、林業(yè)重點生態(tài)工程建設縣,豐富的森林資源享譽三湘。 據(jù)勘查,全縣現(xiàn)有林業(yè)用地19.2萬公頃,有林地16.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5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0%。在大熊山林場,保存著1200公頃原始次生闊葉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物種資源,被譽為中南地區(qū)物種基因?qū)殠臁?   新化林種結構以用材林為主。用材林總蓄積量512萬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積270萬立方米,松木蓄積215萬立方米。經(jīng)濟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葉為主,總面積1.2萬公頃。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資源,總面積達2.2萬公頃,蓄積4800萬株。目前,全縣正對低產(chǎn)竹林進行高標準改造。   豐富的森林資源,蘊藏著巨大的開發(fā)潛力。據(jù)專家估計,全縣僅楠竹資源一項,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萬平方米。   新化地域遼闊、相對高差大,降水充沛,溪河眾多。蘊藏著豐富的水電資源。據(jù)測定,新化總水量為15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fā)量達6.54萬千瓦,目前僅開發(fā)近4萬千瓦,開發(fā)潛力十分巨大。   新化是部屬柘溪水庫的主要蓄水區(qū),境內(nèi)資江干流長達92公里,大小支流90余條,庫周岸線630公里。解放以來,全縣興建中小型水庫271座,山平塘15.8萬處,中小型河壩1810處,全縣水域面積40 余萬畝,其中宜漁水面近20萬畝,是婁底市水面資源最豐富的縣,目前全縣養(yǎng)殖水面4.6萬畝,占宜漁水面的五分之一?h委、縣政府正著力實施“養(yǎng)殖興農(nóng)”、“養(yǎng)殖富民”工程,大力開發(fā)網(wǎng)箱養(yǎng)魚、圍堤攔網(wǎng)養(yǎng)魚,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新化是中藥材資源的寶庫。廣闊的地域、復雜的地形、優(yōu)良的土質(zhì)、溫和的氣候,給珍稀藥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集多樣與珍稀、天然與人工栽種于一體的藥材資源特色。據(jù)考察鑒定,境內(nèi)有中藥材894種,其中植物類160科786種,動物類72科101種,礦物類7種。符合藥典標準的有135種。在這種類繁多的藥材資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樸、黃柏等大量珍貴藥材,主要分布于縣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區(qū)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叢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藥用植物3.18種之多。   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屬之鄉(xiāng)”的美譽。在廣闊的地域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礦產(chǎn)36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14種,開發(fā)利用的26種,礦產(chǎn)地115處,其中煤、銻、金、銅、鎢、砷、石灰?guī)r、石膏等優(yōu)勢礦產(chǎn),儲量豐富、相對集中,易采易選,配套程度高。   新化是全國100個重點產(chǎn)煤縣之一,煤炭儲量3.05億噸,鐵礦貯量2千萬噸,銻礦55萬噸,石墨礦200萬噸,硅石9.8億噸,高嶺土礦750萬噸,花崗巖7.8億立方米,大理石175萬立方米。   莽莽大熊山屹立于北,巍巍維峰聳立于南,滔滔資水,由南往北蜿蜒過境。造化的神功,孕育了這里集青山、秀水、古林、奇洞與古老神奇的人文文化于一體的旅游風光特色。 有層巒疊嶂,水秀山青的大熊山,海拔1622米,40余座海拔上千米的山峰、數(shù)十條大小溪流之中,廣布著1200公頃原始次生林,點綴著數(shù)十處落差 近100米的瀑布,數(shù)百處跌水和無數(shù)奇花異草、珍禽猛獸。有引人入勝的資江風光。資江蜿蜒北去,兩岸有十里沙洲、十里梅堤;有懸崖怪石、奇峰名洞;還有風情古鎮(zhèn),名人故居;日夜江流,來往帆影,聲聲汽笛,曲曲漁歌……將百公里資水干流,繪織成一幅幅水上畫廊。有景色宜人的獅子山、西云山。城郊獅子山花木蔥蘢,環(huán)境優(yōu)美,閑游度假,賞心悅目;西云山云繚霧繞、水笑溪歡,林間鳥語,寺廟鐘鳴,相映成趣。有魅力獨特的梅山文化。有繁榮古樸,久歷滄桑的上梅古鎮(zhèn);譽滿三湘、名揚四海的梅山武功;風格獨特、回味無窮的梅山飲食;令人神往的北塔、文昌閣、草堂書屋、抗日英烈陵園等歷史文物。   《歷史沿革》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后置縣,取“新近歸化”之意,因此而名新化。 新化縣在周時為荊洲之域,春秋時屬戰(zhàn)國楚地,秦時屬長沙郡,漢時屑長沙王國益陽縣。宋神宗熙寧五年置新化縣,隸屬邵州。南宋寶慶元年改邵州為寶慶府,新化屬寶慶府。元時屬寶慶路,行政長官稱縣尹,明清時屑寶慶府,行政長官稱知縣。   新中國成立不久,新化縣即建立區(qū)、鄉(xiāng)、村、閭基層政權。全縣置6區(qū)、16鄉(xiāng)鎮(zhèn)、261村、4540閭。后來經(jīng)歷幾次大的區(qū)劃調(diào)整。1975年初,撤銷冷水江區(qū),將礦山、鐸山、三尖、巖口等劃歸冷水江市,到此全縣農(nóng)村12區(qū)、85個公社、2鎮(zhèn)。   1983年6月在楓林公社進行政、社分設試點,經(jīng)換屆選舉,成立楓林鄉(xiāng)人民政府。8月,析鵝塘、滑石公社各5村置西河鎮(zhèn)、析瑯塘公社置瑯塘鎮(zhèn)、析游家公社置游家鎮(zhèn)。年未,全縣有12區(qū)和城關、西河各2縣轄鎮(zhèn),有洋溪等4區(qū)轄鎮(zhèn)、楓林鄉(xiāng)和84個人民公社。   1984年5月,爐觀、橫陽、圳上3人民公社,改成3鎮(zhèn)。全縣84個人民公社改設為鄉(xiāng)人民政府,將1199個生產(chǎn)大隊改為村。將城關鎮(zhèn)五一街改名南門街,建設街復名青石街,紅衛(wèi)街復名南正街,勞動街復名井頭街,永紅街復名永興街,解放街復名西正街,東風街復名東正街。1985年3月,城關鎮(zhèn)增設立新橋、城南、城東、火車站、園株嶺5個居民委員會。   1986年12月,洋溪、白溪、游家、瑯塘4鄉(xiāng),并入洋溪、白溪、游家、瑯塘4鎮(zhèn)。1988年8月,撤銷水車鄉(xiāng),以其行區(qū)區(qū)域置水車鎮(zhèn)。   1989年12月撤銷上渡鄉(xiāng),以其行政區(qū)域并入城關鎮(zhèn)。城關鎮(zhèn)增設橋東,望城兩個居民委員會。年未全有2區(qū)級鎮(zhèn),12區(qū),8鄉(xiāng)級鎮(zhèn),77鄉(xiāng),6個農(nóng)林漁場。轄1142個村民委員會,11743個村民小組(不包括農(nóng)林漁場所屬村民小組)。   1992年,在橋東,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為省級開發(fā)區(qū)(2003年,經(jīng)省編委批準,升格為副處級機構)。開發(fā)區(qū)總轄面積32平方千米,規(guī)劃面積19.6平方千米,下轄1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人口 3.9 萬。  。磕,城關鎮(zhèn)改名為上梅鎮(zhèn),全鎮(zhèn)轄4個管區(qū)、40個農(nóng)業(yè)村、15個居民委員會。全縣共有上梅鎮(zhèn)、石沖口鎮(zhèn)、洋溪鎮(zhèn)、槎溪鎮(zhèn)、文田鎮(zhèn)、水車鎮(zhèn)、游家鎮(zhèn)、爐觀鎮(zhèn)、奉家鎮(zhèn)、西河鎮(zhèn)、孟公鎮(zhèn)、瑯塘鎮(zhèn)、桑梓鎮(zhèn)、曹家鎮(zhèn)、吉慶鎮(zhèn)、溫塘鎮(zhèn)、田坪鎮(zhèn)、圳上鎮(zhèn)、白溪鎮(zhèn)19鎮(zhèn),有科頭鄉(xiāng)、天門鄉(xiāng)、維山鄉(xiāng)、金鳳鄉(xiāng)、榮華鄉(xiāng)、坐石鄉(xiāng)、油溪鄉(xiāng)7個鄉(xiāng),轄梅苑開發(fā)區(qū)和大熊山林場、古臺山林場兩個林場。   2000年,新化縣轄19個鎮(zhèn)、7個鄉(xiāng)。總人口1207436人,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 上梅鎮(zhèn) 121354 石沖口鎮(zhèn) 54465 洋溪鎮(zhèn) 65317 槎溪鎮(zhèn) 30398 水車鎮(zhèn) 35363 文田鎮(zhèn) 21301 奉家鎮(zhèn) 21003 爐觀鎮(zhèn) 59667 游家鎮(zhèn) 62120 西河鎮(zhèn) 61336 孟公鎮(zhèn) 64395 瑯塘鎮(zhèn) 49949 白溪鎮(zhèn) 62116 圳上鎮(zhèn) 56759 吉慶鎮(zhèn) 43682 溫塘鎮(zhèn) 49792 田坪鎮(zhèn) 34152 桑梓鎮(zhèn) 57338 曹家鎮(zhèn) 55486 科頭鄉(xiāng) 36109 維山鄉(xiāng) 34561 天門鄉(xiāng) 11606 榮華鄉(xiāng) 23064 金鳳鄉(xiāng) 15742 油溪鄉(xiāng) 27087 坐石鄉(xiāng) 24617 梅苑開發(fā)區(qū)虛擬鎮(zhèn) 21928 大熊山國有林場虛擬鄉(xiāng) 3235 古臺山國有耕場虛擬鄉(xiāng) 3494 (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單位:人)   2004年,新化縣轄19個鎮(zhèn)、7個鄉(xiāng)。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化縣轄19個鎮(zhèn)、7個鄉(xiāng):上梅鎮(zhèn)、石沖口鎮(zhèn)、洋溪鎮(zhèn)、槎溪鎮(zhèn)、文田鎮(zhèn)、水車鎮(zhèn)、游家鎮(zhèn)、爐觀鎮(zhèn)、奉家鎮(zhèn)、西河鎮(zhèn)、孟公鎮(zhèn)、瑯塘鎮(zhèn)、桑梓鎮(zhèn)、曹家鎮(zhèn)、吉慶鎮(zhèn)、溫塘鎮(zhèn)、田坪鎮(zhèn)、圳上鎮(zhèn)、白溪鎮(zhèn);科頭鄉(xiāng)、天門鄉(xiāng)、維山鄉(xiāng)、金鳳鄉(xiāng)、榮華鄉(xiāng)、坐石鄉(xiāng)、油溪鄉(xiāng)。以及梅苑開發(fā)區(qū)和大熊山林場、古臺山林場兩個林場。 《新化縣行政區(qū)劃一覽》   上梅鎮(zhèn) 轄:東正、向東、井頭、西正、南正、永興、南門、青石、城北、城南、城西、城東、立新橋、火車站、園株嶺15個社區(qū)居委會;工農(nóng)、北塔、園藝場、燎原、上田、新田、坪山垅、下田、梅樹、花山、農(nóng)科、毛家垅、五里亭、黃泥坳、冷水鋪、白羊坪、層峰、羅家塘、北渡、新渡、和興、集豐、民主、三灣、廟邊、集農(nóng)、小塘、橫竹、洪大、團大、遠大、月照、萬家橋、楓林、沙州、三州、新塘、光義、接龍、大水坪40個村委會。   石沖口鎮(zhèn) 轄:稠木、潘家灣、潮水鋪、南煙、羊撞、余田、高車邊、大橋、石沖口、龍、實竹、滿倉、龍王池、落馬橋、大灣塘、緩轎、嚴塘、鐵礦嶺、六一、下溫、中峰、化溪、龍家橋、白溪、蔡家、綠湘、高莊、獅子嶺、曉云、叢嶺、東溪嶺、西溪、橫排、安樂山、茅嶺、溪、象門前、堯公寨、半山、川安嶺、寒婆坳、白石嶺、紅寨43個村委會。   洋溪鎮(zhèn) 轄:半邊街、復興街、新街3個社區(qū)居委會;山背、長崗嶺、湴沖、古塘、官渡橋、荊坪、木龍、白地、白井、白塘、陶家橋、建新、塘灣、聯(lián)星、真聯(lián)、山聯(lián)、集星、新云、新和、大范溪、星、明星、藝豐、六竹、精華、愛、上車、龍迴山、田灣、龍?zhí)稙、新群、魚苗場、常豐嶺、水東、群益、南山寨、裕華、建華、南中、寨邊、冷水巷、三井、雙華、雙源、建榮、雙泉、中一、蔬菜、洞沖、泥潭、石燕、上升、龍巖洞、何家凼、大江口、蒼溪、月光山、紅峰、隆興、黃鳥、戴家凼61個村委會。   槎溪鎮(zhèn) 轄:朝陽、樂柏、政輝、孟公嶺、石門口、田凼院、楊家邊、新群、石渣牌、鳳陽、石禾塘、鳥坳、福民、橫江、半山街、雙曙、紅巖橋、日星、木瓜、碧溪、厚溪、勝農(nóng)、金溪、源竹、奔騰、油坪、雙溪、竹山灣28個村委會。   水車鎮(zhèn) 轄:水車、古城2個社區(qū)居委會;水車、清江、扶竹、直樂、石禾、長石、古城、共和、塘家、樓下、大同、黃龍、東溪、莫家、仙石、崇陽、建國、三角、道觀、上溪、田家、吉山、米家、錫溪、家、白水、龍普、石豐、老莊、金龍、龍湘、正龍、白源、柳雙、荊竹35個村委會。   文田鎮(zhèn) 轄:文田、茅田、新屋場、方竹、坪樹、欣欣、橋坪、先輝、浪山、石燕、青京、大田、龍溪、石羊、小長、竹雞、芭蕉山、富公坳、上橫溪19個村委會。   奉家鎮(zhèn) 轄:向北、白沙、紅田、雙林、竹湖、玄溪、石坑、月光、報木、茶坪、川坳、大橋、毛坪、桿子、坪上、坪下、關王、許家、橫江、橫南、毛家、橫拉坪、上團、下團、卯溪、墨溪江、寨園、巖板、坪溪29個村委會。   爐觀鎮(zhèn) 轄:爐觀社區(qū)居委會;筆架、犀牛、蘇源、爐觀、石坪、橫嶺、山塘、白鵝、思禮、長升、長田、跳石、石溪、石巖、垅山、長塘、墻巷、青家山、大新、青崗、太陽橋、口前、嚴塘坳、月弓、沙井龍、人起塘、江、九龍、農(nóng)科、郎山、云溪、萬壽橋、清水、焰山、賀家、小田、中田、雙江、芷溪、李家灣、小金溪、林沖、橫山溪、金鵝、擂溪、九坪、江口、欣榮、梅樹、星華、茅茨園、田心、葡萄、石新、三江、金灘、進軍、龍爪、永興、荷葉60個村委會。   游家鎮(zhèn) 轄:一社區(qū)居委會、二社區(qū)居委會;謝家廟、歇涼、同利、賀家垅、木山、胡家垅、大業(yè)、新塘、蘆茅、涼山、龍?zhí)、奉公廟、光沖、白竹、石板、井沖、淡竹、大洋江、黃連、桂花、周家沖、上馬、大東、堤上、光星、栗舟、長峰塘、花凼、游家、潘家垅、楊坪、山海垅、資興、鄒家、巖石、爐背、車石、月星、道塘、群健、長田垅、栗山、新停、紅花園、源頭、銀星、爐嶺、馬嶺、興勝、余慶、金字、白沙、江田、春田、輦溪、爐前、劉家院、袁家、金楓、金星、風洞邊、株木橋、株樹嶺、如家、東嶺、佛光、簡家院、田家、竹山灣、利民、西蕩、新屋院72個村委會。   西河鎮(zhèn) 轄:寨前、火車站、廠區(qū)3個社區(qū)居委會;原種場居委會;橫陽、蘇俄、陳家山、雙蹄、鳥山、新鵝、利興、天馬、西河、東河、鵝塘、柘木嶺、鴨橋、礦山、江水灣、五一、七一、雙佳、小桃、小水、滑石、湖田、鄧家、段家、對家、太坪、雙河、大石、鐵山、鐵石、尖峰、架橋、朱溪、江西、粗石、新田、新開、新民、金沙、新鋪、明莊、五四、正中、青石、大鵬、游家、劉家、沙江、河西、新加、興林51個村委會。   孟公鎮(zhèn) 轄:大樹廟、坪砥、太巖、白巖寨、蛇沖、金家、桃溪、尖山、洞下、星燎、遠景、長坡、蘆天、老坪、塘下、太陽、柘泥塘、星光、橋頭、橋頭灣、小門、高倉、吉龍、九峰、培溪、石敖、楓木、花泥、明星、紅星、付家、孟公、石龍、太平、月塘、清水、長春、梓龍、瑞陽、星塘、新巖、正龍、九龍、雙龍、紅光、寶塔、老屋、井家、北豐、沙洲、朝豐、簪溪、龍溪、曲溪山、龍源55個村委會。   瑯塘鎮(zhèn) 轄:瑯塘、華竹2個社區(qū)居委會;譚家、遼遠、晚坪、長樂、樂溪、禮溪、石門、大橋、橋頭、長溪、古塘、雙龍、潘洋、蓬勃、興隆、平樂、雙江、芭蕉、石板、白云、白水溪、中心(陡山)、胡家灣、伍家、太平鋪、柘溪、里、羅洪、龍通、團結山、印雙、芭尤、鸞鳳山、分水坳、坳田、后寨、石木、張家、隔山、光華、蘇溪、高坪、石圳、楊家殿、新佃橋、楊木洲、洞下、西邊、先進、梅羅50個村委會。   白溪鎮(zhèn) 轄:學堂、向陽2個社區(qū)居委會;月金坪、小溪、何家坪、黃大塘、大源、新源、民主、民新、檀山、育林坳、黃板橋、彭家、愛民、團結、新豐、青山、大聯(lián)、汪家、青荊、任田、塘沖、川巖、石子灣、白巖塘、清河、清塘、胡家灣、白溪、石板、回龍、白巖、鵝羊、日新、鳳棲嶺、蘭塘、天禾、富溪、農(nóng)科、永陽、光明、毛坪、坪溪、家、巖泉、東流、東坪、俗美、吳家臺、科、巖塘、大坪、十茶、黎明、茶溪、象塘、張家、巖山、大熊、豹溪、橫江、陳家、竹山、硐上、戴冠、印塘、雙江、橫沙、陸家、煙山、洪竹、飛躍、鵝溪、長灘、大溪、懂溪75個村委會。   圳上鎮(zhèn) 轄:大橋社區(qū)居委會;楚材、圳上、山塘、久大、神仙、向榮、方榮華、永勝、方家灣、文教、馬坪、坪山、干家、鐵石沖、流南山、洞江、舒塘、太原、新泉、馮家、桅子、山溪、有余、向家、鼎新、新生、托山、回龍、早溪、大竹、三田、魯溪、株梓、謝家、董溪、雙江、和睦、海南、杉山、沿溪、六家、六中、石中、封家、檀山、坳塘、金塘、龍駒、永龍、黃溪、黎明、南華、桐子、松山、赤竹、金竹、謝家拜、白毛、人和、中如、山茶、金爐、陳家灣、中路、曙光、半山、董易、江下、徐家、坪云、東升71個村委會。   吉慶鎮(zhèn) 轄:吉慶茶場居委會;大安山、吉慶、雞叫巖、齊心、戶長山、漆樹坪、南盤山、火侍灣、孝義凼、新隴、柏灣里、華山、東華、新聯(lián)、平安、橫田、石馬、尖坪、中水田、石橋灣、上水田、張家?guī)X、南山、界頭嶺、德明、大沅溪、青凼、尖明、楊橋、光明、坪塘、勝祖灣、長排、朝暉、龍井、老塘沖、大門坳、芙蓉峰、崇山、梓木山、聯(lián)豐、小沖、木方、油溪橋、晨光、都福凼、宋家?guī)X、塘井、大神山、正方?jīng)_、杉木沖、楓木溪、六華、小竹山、江底下55個村委會。   溫塘鎮(zhèn) 轄:祥星、煥新、支華、共升、聯(lián)合、星火、繁榮、富興、石井、溫塘、利華、橋沖、落水塘、四維、山羊、彭關、新星、神仙嶺、山中、皇甫殿、米家?guī)r、周家、趙龍、王家、茶山、勞衛(wèi)、車田江、眼花、高龍、大坪里、泥灣、滟塘、大興、滴水洞、晏家、祠堂、農(nóng)科、楓樹、煙竹、抱棠、易家、興隆坳、邱住、徒桐、梅家、永紅、永溪、羅家、袁家溪、郭家50個村委會。   田坪鎮(zhèn) 轄:滟塘、楓樹2個社區(qū)居委會;上新、大壩塘、大江邊、鄒江、浪江、土茶、白巖、白龍、孫劉、石碑、集中、三聯(lián)、南沖、金盆、月華、星星、福星、煙竹、三門石、巖頭山、鵬程、田凼、橋亭、云霄橋、毛家凼、坪里、土橋、發(fā)農(nóng)、塘灣里、五星、田坪、湖廣、枧沖、美華、吉星、星光、聯(lián)盟、楊柳沖、和合橋、塘上、金石、苦竹山、日升、龍?zhí)丁⒓喢睕_、建軍46個村委會。   桑梓鎮(zhèn) 轄:桑梓、栗溪橋、大樹、沿河、青峰、新農(nóng)、西江灣、鷓鴣、華山、井、集中橋、火星、宋家橋、洪潮、滿竹、新冷界、田莊、大洲上(向榮)、黃泥橋、新干、新煥、大皂、石窖、曾家、前程、塘沖垅、榮譽、集榮、坪煙、沫田、大沖、大坪、沙塘、滿圣、鴻圣店、月池塘、青山?jīng)_、聚星、沙田、洞沙、俄龍、架橋沖、尖山澗、維星、集星、蝦溪46個村委會。   曹家鎮(zhèn) 轄:園藝場居委會;勤一、勤三、娘家、青云、天竺、梽木山、袁家灣、梓木沖、大豐、在田、十里鋪、石柳、曹家、南源、康家坳、同興、百井、小洋、城坪、黃嶺、周家、高枧沖、高潮、肖家坪、木山?jīng)_、曾家灣、栗山坪、新屋、羅富沖、臘樹坳、相思、蜈蚣橋、盧家拜、沙灣、喻家洲、木枧溪、茶凼、栗興、水竹、高枧、綠竹、梅花、澗山、大云、朋興、廠坪、戴嶺、益新、集富、雙升、展望51個村委會。   科頭鄉(xiāng) 轄:棠里、樂田、石章、黃西、農(nóng)科、大水、科頭、馬田、巖下、桃林、和平、農(nóng)林、梨坳、陽、先鋒、山下、浪、小浪、竹山、湖霞、紅霞、溫水、新建、高山、農(nóng)站、月明、下莊、鼎溪、三板橋、建新、汝溪、廖家、對江、中心、江溪35個村委會。   維山鄉(xiāng) 轄:彭家、蘆家橋、杉木、林屋、維山、水口、園藝場、雙井、菊花、磨峰、橫溪垅、石屋、碧水、官莊、陳田、龍坪、龍寨、四都、青樹、三豐、黃古、茶元、三聯(lián)、洞里、茶山?jīng)_、石門寨、碧洲、蒼峰28個村委會。   天門鄉(xiāng) 轄:南門、天門、鵝坪、麥坳、蛇坪、留心、青圍、土坪、涼風、尖石、金馬、樹溪、高田、大山、林場、長峰16個村委會。   榮華鄉(xiāng) 轄:黃家臺、橫溪、柳樹、張家灣、劉家、大樂、共田、白龍、新安、過街、譚家、樂團、樂華、樂家、橫茶、長嶺、寨門、栗樹、芳溪、曹家、果、新田沖、鵲橋、易龍、白大、荷華、榮華、楊家、小鹿、橫巖30個村委會。   金鳳鄉(xiāng) 轄:金鳳、大灣、大通、光輝、魏家、坳坪、陽雀、巖山灣、架橋、馬路、筍芽、竹林、鳳凰、瑤灣、命田、鐵爐、滑板、雪溪、九龍山、大坪、坪油21個村委會。   油溪鄉(xiāng) 轄:老屋嶺、橫過、油溪、續(xù)豐、饒家、巖門、毛坪院、大塘、鐵山江、蜀溪、洞溪、羅家?guī)X、下水田、白家?guī)X、周家院、長沖灣、中家莊、淀生、實竹、高橋、青龍、長溪、江田窯、芬階、肖家、牛車、中聯(lián)、白蘆、源、趙家、龍?zhí)、東方紅、伍家沖、鳩雞坪、前進、煙竹山、指豐、蓮花庵38個村委會。   坐石鄉(xiāng) 轄:毛坪、栗山、忠孝堂、槽頭沖、新河、紅巖、光溪、長沖、新光、坐石、昌盛、八房、東莊、洞頭山、橋、新坪、半山灣、同心、桃樹、秀巖、禁田、干山、海池、土佃24個村委會。   梅苑開發(fā)區(qū) 轄:橋東、望城2個社區(qū)居委會;上渡、農(nóng)豐、白沙洲、鐵牛、資江、資源、塔山、蕨根、七井、同井、勤二、袁家山12個村委會。   大熊山國有林場 轄:禮中、高豐、桃塘、錫溪、大熊、金坪、九龍、熊山8個村委會。   古臺山國有林場 轄:董家、橫茶、高峰、黃雙、俄力5個村委會。 《新化名勝古跡》 新化旅游資源星羅棋布,豐富多彩,其豐度、晶位及開發(fā)條件居于全省前列,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數(shù)量多、種類齊、品位高、結合優(yōu)。全縣共有地文景觀、水文景觀、古跡遺址、宗教歷史文化、動植物、民俗風情、休閑等7個類別的近200處旅游景點景區(qū),其中一級資源11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和以蚩尤為代表的梅山地方文化資源。   如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新化北部,2002年11月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森林公園評審委員會正式審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東西長27.5 km.南北寬12.5km,總面積7623公頃。公園境內(nèi),有湘中最高峰——九龍峰,海拔1622米,山體高大雄偉,輪廓分明,云繚霧繞,氣勢磅礴;有馳名全國的中華銀杏王;中國最高的馬尾松;有直徑1.5米左右、高不到2米的千年株儒樹群;有2000公頃原始次生闊葉林,廣泛分布著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物種資源,享有“南方動植物博物園”之美譽。境內(nèi)溪流風光秀麗如畫,飛瀑多姿多彩,山、水、林、巖相得益彰,森林小氣候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隆皇帝私訪江南時在大熊山留下了“十里屏開獨標清勝,熊峰鼎峙半吐精華”的名言。   梅山龍宮,位于油溪鄉(xiāng),與大熊山的九龍峰、九龍池一脈相通,洞道全長2276.1m。其中地下河長854.5m,上層旱洞長1076.4m,崩塌大廳長225m,文洞長120m。洞內(nèi)景觀豐富多彩,既有大量發(fā)育、廣泛分布的流石景觀,又有美不勝收的石筍、石鐘乳等景觀,還有千變?nèi)f化的斷面形態(tài)和蝕余小形態(tài)景觀。   油溪河漂流,地處吉慶鎮(zhèn),漂程12km,其中有8km峽谷,36個潭,48面灘,39回灣,水流量達8㎡/秒。其漂程、水量、落差及其兩岸危崖高聳、峭壁對峙的風光等完全具備了優(yōu)良的漂流條件,被譽為“江南峽谷第一漂”。   紫鵲界梯田,位于水車鎮(zhèn),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幾十個山頭,層層疊疊,連綿起伏,輾轉盤旋。它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形態(tài)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極為罕見。   除以上四大景區(qū)之外,還有地處城東梅苑開發(fā)區(qū)的獅子山公園,依水傍水,園內(nèi)山青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歷史傳說,神奇動人,被譽為梅城”綠島”;有古臺山森林公園,主峰誨拔1512米,山頂為高原丘崗地,形似鼓,故名鼓臺山,公園內(nèi)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奇峰異石林立,并有擂鼓堂、香爐巖、神仙洞等景點及其神奇?zhèn)髡f;有瑯塘境內(nèi)的蘇溪湖,水域有大小島嶼50多個,座落有致,風光宜人,素有“小千島湖”之稱;游家鎮(zhèn)境內(nèi)的十指山,風光獨特,酷似兩拳緊握,十指蓄力,山上的水、石、坡、林,清新別致,令人神往;榮華鄉(xiāng)境內(nèi)的白龍飛瀑,全長250米,因勢陡水急,飛流直下,狀若白龍,蔚為壯觀。如此等等,山水奇觀,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熊山森林公圓地處新化北部,距縣城60公里,森林覆蓋率92.6%。1958年建大熊山國營林場,1992年被批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完成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呈報工作。   大熊山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許許多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階段大熊山潛在旅游人數(shù)不低于10萬人次。其旅游路線分為一線兩游道。一線即新化-白溪-鵝溪-洪竹。這條路線風光秀麗,有公路和水路兩種選擇,既游山又玩水,巨石沙灘,山青水碧,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兩游道即大溪游道和錫溪游道。兩條游道各有特色為旅游者提供了集觀光、游覽、休閑、渡假、康體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tài)旅游勝地。   大熊山是一座難得的自然植物園。九龍池四周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有許多珍貴樹種,其中有被譽為“活化石”的銀杏,有瀕臨絕滅的連香樹、金錢柳、羅柏、天師栗 等。還有許多珍稀的飛禽走獸,如豺狼、穿山甲、花面貍、山雞、錦雞、畫眉等。更令人陶醉的是那一年四季開放不盡的爛漫山花。孟春時節(jié),望春花、杜鵑花滿山吐香;仲夏時令,金針紅妍,百合垂鈴;金秋十月,山菊花漫山遍野;入冬,白蘭送舊,紅梅迎新,傲霜斗雪,蔚為壯觀。天麻、沙參、五加皮、杜仲、厚樸等名貴中藥材,銀杏、膠股藍、筍衣、天蔥、蕨粑等保健品。使這片神奇的土地被譽為“南方動植物博物圓”的美稱。 [梅山龍宮] 梅山龍宮風景區(qū),位于油溪鄉(xiāng)資水西岸的高橋村。東到新白公路,西南以黃茅栗山、東方紅園藝場南面山的山脊線為界,北至青實山的山脊線,總面積為3平方公里。區(qū)內(nèi)地貌為兩山夾一谷(藏龍谷),兩水抱一灣(盤龍灣),山水連一洞(梅山龍宮,又名藏兵洞)。景觀空間由水闊景遠一谷靜封閉一洞穴通幽一豁然開朗,極富情趣。在青山凝翠,碧水映藍之間,巖溶洞穴立體交叉,水陸景觀色彩紛呈,堪稱湖南境內(nèi)佳洞之一。是集溶洞探險、游山攬勝、閑情戲水、農(nóng)業(yè)觀光、宗教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觀光旅游風景區(qū)。   相傳黃帝登熊山,將靈毓蔥籠的九龍峰點化成九條青龍,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龍池。九條青龍游入資水,被梅山汕溪石竹灣的的氣所吸引,高興得在水中游、洞中舞,久久不愿離去,一住就是幾千年。新化古稱梅山,后人便把這個巖洞叫做梅山龍宮。   洞道現(xiàn)已探明長度2876米,已開發(fā)的洞內(nèi)面積58600平方米,其中地下河長466米。梅山龍宮為層樓空間結構,洞體造型奇特,組合多樣,水陸皆備,共有九層洞穴,上萬個溶洞,洞體安全可靠。專家考證,此洞已經(jīng)過50萬年的洞體本身自然平衡調(diào)整,洞頂已達到力學強度可靠的厚層巖石部位。同時洞內(nèi)通風良好,空氣清新。   洞府分為龍宮迎賓、碧水蓮宮、開天辟地、天宮仙苑、梅山風情、龍鳳呈祥六大景群。洞內(nèi)景觀豐富多彩,絕世景觀舉不勝舉,既有大量姿態(tài)各異的流石景觀;又有美不勝收的石筍、石鐘乳景觀;還有千變?nèi)f化的斷面形態(tài)和蝕余小形態(tài)景觀。更有四大世界溶洞景觀之絕:高達80米的層樓空間結構的洞府云天絕世景觀,規(guī)模宏大、惟妙惟肖的哪吒出世絕世景觀,由毛細管力作用而成的形似霧淞的白色非重力水沉積物絕世景觀,妙不可言、舉世無雙的水中金山絕世景觀。   2003年第九屆全國洞穴研究會的與會專家認定梅山龍宮的自然資源在全國是首屈一指。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巖溶研究所原所長、全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wěn)教授認為梅山龍宮溶洞景觀是“湖南第一、國內(nèi)一流、世界先進”。2003年CCTV十大經(jīng)濟人物、全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游覽梅山龍宮后感慨道:“游遍天下奇洞,梅山龍宮堪稱一絕”。2004年3月31日賀同新副省長在視察梅山龍宮后發(fā)出了“梅山龍宮,擋不住的誘惑”的感嘆,并為梅山龍宮題詞“神奇、神韻、神往”。老領導劉正游玩梅山龍宮后,揮毫題下“中國一流,神州稀有”。省旅游學會會長游碧竹視察梅山龍宮時題寫了“梅山龍宮天下甲”。國家旅游局顧問盧存岳教授稱贊梅山龍宮是“亞洲最美麗的地質(zhì)博物園”。   梅山龍宮洞內(nèi)有六大景群,100余處景點,景點各有特色,茲選擷幾個。   1、孔子游學   形象生動的孔子游學景觀:一個身穿長衫的老人,面容慈祥,背著行囊,懷中還抱著一個書童,在燈光下顯得栩栩如生,那不是孔夫子是誰啊?孔夫子面帶微笑,徐徐飄來,對書童說:這里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梅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就留在這里不走了!據(jù)專家考證,這樣和真人同等大小、表情生動、細節(jié)逼真、形象傳神的景觀在世界溶洞中是極為罕見的。它也是梅山龍宮的標志景觀之一。   2、碧水蓮宮   碧水蓮宮是梅山龍宮的一條地下河,全長466米,乘游艇漫游其間,只見河道狹窄彎曲,變化多端。兩岸怪石,崢嶸突牙,列列群峰,郁郁多華。各種石鐘乳、石筍、石旗、石幔等景觀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更有碩大的蓮花寶殿,它似倒掛蓮花,脈絡清楚,水流如幕,令人嘆為嘆止。   3、哪吒出世   哪吒出世景觀是梅山龍宮的標志性景觀之一,也是世界溶洞自然景觀四絕之一,它由一個從中裂開的巨大的天然鐘乳石蓮、一葉剝落的花瓣以及帶有紅色血團的哪吒肉身組成,天然鐘乳石蓮似乎可分可合,在燈光的映襯下,再加上自然的霧氣,形象逼真,帶你到那神秘的遠古時代。據(jù)專家考證、這么巨大的天然鐘乳石蓮從中自然裂開,又有剝落的花瓣,那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   4、水中金山   水中金山景點是梅山龍宮最美麗、最動人的景點。她氣勢磅礴的規(guī)模、妙不可言的美、舉世無雙的奇、嫵媚多姿的秀、意味無窮的韻是你無法想象的。她既有粗獷、偉岸的雄性美,又有婉約、秀雅的雌性美。景點頂部有數(shù)百萬根潔白無暇、美妙絕倫的鵝管和姿態(tài)各異、層次分明的鐘乳石。而底端是一巧妙天成的瑤池,池面面積368平方米,池底水平如鏡,池的一側是一座自然形成的攔水壩,攔水壩高約一米,曲線優(yōu)美,紋理清晰,令人驚嘆。更絕的是,鵝管和鐘乳石倒映在水中,上下映照、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巨大金山,光芒四射、龍鱗點點。她離奇多變的光影、五彩繽紛的顏色、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加上水滴池面、洞中的天籟之音,形成了神秘之境讓你感到撲朔迷離,如在夢中、疑是天堂。當您走近她時,就體會到什么是人間仙境,什么是滄海桑田;當您聆聽她時,就知道什么是余音繞梁,什么是仙樂飄飄。那感覺、那韻味豈是語言能描述出來的。   5、天宮霧淞   它像雨像霧又像風,細如牛毛,生長無規(guī)則,是目前我國開發(fā)的溶洞中絕無僅有的。溶洞專家說,這種沉積物,它不是由地心重力作用形成,而是毛細管力作用所形成的。   6、寶中寶   寶中寶景觀是梅山龍宮最精巧、最秀麗的景點,她盡顯女性的溫柔之美。整個景點約6米高,被一個罕見的薄薄的泥沙所形成的古河床斷面分出成上、下兩層。古河床上層既有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又有酷似寶塔的石筍;還有半透明的、脈絡清晰的石幔。它們在五顏六色的燈光映襯下,顯得星光燦爛、富麗堂皇、異常精美。而古河床的下層表面懸掛著細如牛毛、潔白無暇的大面積細小鵝管。更不可思議的是還有幾根柱子支撐著斷面,而柱子表面又清晰可見流水沖刷留下的痕跡。整個景點好像就是一個裝飾豪華、巧奪天工的仿古亭子。 [蘇溪湖度假休閑旅游區(qū)] 位于柘溪庫區(qū)北部,跨瑯塘、榮華兩鄉(xiāng)鎮(zhèn),該區(qū)是新化庫區(qū)的重點旅游區(qū),也是庫區(qū)旅游的精華所在,其秀麗的山水風光,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茂密的植被森林,宜人的水體氣候,恰似洞天湖地的湖中小群島,帶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種植場,豐富的魚類資源,著名的歷史人物故居,成為庫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龍頭產(chǎn)品,該區(qū)規(guī)劃成生態(tài)別墅區(qū)、生態(tài)木屋區(qū)、蘇湖垂釣區(qū)、娛樂城、水果采摘區(qū)、森林保健游憩區(qū)、蘇湖廣場,水上活動區(qū)、方榮華故居、瑯塘老街懷舊風情、草上游樂區(qū) 。 [油溪河風光]   油溪為資江在縣城第二大支流,以溪水清亮如油而得名,位于新化縣北就資江東岸,源出漣源市交老嶺,在油溪鄉(xiāng)油溪村注入資江,全長67公里,集雨面積719平方公里,坡降4.2‰,落差281米,年平均流量16.84立米米/秒。由于水量豐富、落差大,現(xiàn)在其上游修筑了“車田江水庫”及其配套工程,解決了新化縣河東6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田水利灌溉問題;中游修建梯級電站五座。   油溪河幽深,源頭是山,出口仍是山,上游是峽,下游還是峽,平灘是谷,險灘是深谷,沿河兩岸青山高聳、綠樹蔽日、危崖刺天、峭壁如削、河床幽曲、神秘莫測,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懸崖石嶺高達數(shù)百個,一個接一個、一灣套一灣,珍珠項鏈般串在油溪河上,有的偉岸厚重、有的挺拔入云、有的延伸起伏、有的婀娜多姿。主要有月光巖、星子巖、金子巖、紅巖、青巖、橫巖、雄獅巖、猩猩巖、筍芽巖、劍龍巖、穿門峽、虎門峽、將軍峽、仙人峽等。?油溪兩岸風景秀美,滿山茶園,遍地竹林,蒼翠欲滴,四季如春;輕流潺潺,竹回路轉,清涼逼人,妙趣橫生;這里的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油溪河水質(zhì)清亮如油,沿河無一例工廠,兩崖林木蔥蘢,石山巋然。井眼口泉水讓人們感受到夏日的清涼,青龍寺這個人們朝拜的宗教圣地增添了整個景區(qū)的神秘色彩,青龍風雨橋的古老,雙橋拱映的美麗傳說,清澈的河水,兩岸綿延起伏的青山,周圍的農(nóng)田和錯落有致的村舍等等,山、水、田園、村舍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風景畫。 [洋溪文昌閣]   洋溪文昌閣位于新化縣城西南15公里洋溪鎮(zhèn)洋溪河畔,與新化五中毗鄰,為巨石、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閣有三層八角,角上嵌石舫、風鈴,閣頂為顏色瓷寶鼎。門框有石刻,浮雕雙龍取寶,雕工細膩,左右嵌碑文四塊。閣后原有大成殿,置關帝、文帝塑像,閣上有頡師塑祖像,杞魁星司文銜;右室為岳忠祠,尚存空室。   明嘉靖年間,太仆寺注卿鄒廷望解袍歸里,在閣南創(chuàng)辦三鄉(xiāng)學社,邑中北子莫不咸集。乾隆丙午年(1787年),當?shù)厥考澰诖松绞辖ㄩw,會文講學,而榜其名曰回瀾公所;至光緒戍子年,才增設三層樓閣,改回瀾公所為回瀾閣。1981年12月,由新化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北塔] 位于縣境北2公里資水之濱,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為舊時縣城外八景之一,高大挺撥,雄據(jù)一方,舊稱“北門鎖鑰”。 北塔建筑精巧,為湘中名塔。塔高44米,料石青磚結構,八角形,上嵌石舫,舫尾或為龍頭,或為魚尾,狀如翹角;上覆鐵瓦鑄頂。塔基盡鋪巨石,縫灌灰漿,層壘而上,中無片隙寸土,固如磐石。石欄上嵌刻唐十八學士像,栩栩如生。第一層堂面寬廣可容八席,高10米,堂頂似覆大鍋,四隅棱削。左右兩廂有曲巷螺旋而上,從第三層起,高廣遞減而精巧遞加,每層曲巷有牖,高平腰,可憑以俯瞰遠眺。至第七層高處,北望則千里在目,萬山嵯峨;東矚則高樓櫛比,煙囪林立;南眺則維山高聳,大橋飛虹,縣城宏偉,田園如畫;俯瞰資水如帶,船只穿梭。各層塔堂,均置石床,可坐可臥,可詩可畫。更進七層堂外,南通小巷,別開一室,更為巧致,縱橫有石凳、面對維山開牖,左右石壁,詩畫相連。人坐石凳,一眼望去,新化風光,盡收眼底,樓臺城郭,煙火萬家,令人神往。 [獅子山公園] 由梅苑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承建,地處縣城東郊,東臨資水,西臨新冷公路,規(guī)劃面積64公項,地形由極象獅子和延綿曲折的蛇形山體組成。園內(nèi)山青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怡人。林中飛鼠,空中高架車,雄獅閣穿風洞險道等數(shù)十個項目和亭臺樓閣點綴山川之間,懸崖之上,使留連于自然景色的人們又能享受幾許娛樂休閑的樂趣。而且“雄獅盤踞白龍灣”、“美女望夫”等美麗傳說也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回憶。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根本就沒有山,只有資江水系中的一個深潭。一天,一條白龍從深潭中冒出戲水,對水時驚濤駭浪,水位暴漲,沖垮了下游的村落,無辜的村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此事驚動了天庭,玉帝派神仙下凡,將白龍制服并點化成蛇形山體擺放在深河中堵住直流而下的資水,使資水改道,下游不再遭受水災。神仙臨走時將隨行的雄獅留在此外,永遠看住這條白龍。從此以后,這里就有了山,有了水。而神仙的到來,給這里帶來了靈氣。以后又相繼傳出了下游的“天子山”、獅子山頭的“美女望夫”等美麗的傳說,獅子山公園就是以其山體形狀而命名。 [伯依佛寺] 位于新化縣榮華鄉(xiāng)芳溪村,相傳伯依佛祖張如桂得道登仙之境,遺肉身端坐于石臺之上。歷數(shù)百年不朽,惜上世紀五三年八日,佛祖肉體被視為封建迷信而遭焚毀,而今西云山伯依佛寺已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為旅游勝地。 [黎源信潮] 位于新化縣城南30華里潮水鋪附近黎山之麓。近旁松竹蒼翠,中有石穴,寬約半米。泉水自石穴中涌出,四季不斷,汨汨不竭。若遇潮汛,泉水猛漲,水高數(shù)尺,時遷潮落,泉涌依舊;舊日潮汛每日三次,每逢子午時候噴出冷泉,形成規(guī)律,游人可駐足待觀。此罕見勝跡入史記載已有200多年。黎源信潮,現(xiàn)亦頻繁出現(xiàn),但無舊日規(guī)律。當?shù)厝藗儦v代勘查,終不知起自何處。信潮附近有黎仙洞,二者同為“新化八景”之一。 歷代游人來此觀看勝跡,稱奇贊勝之余,多有詩詞題詠:秋日馬蹄驕,秋思無聊,看山哪畏路迢遙,云線黎山千萬片,琴瑟紛飄。步步上層霄,斜渡溪橋,問潮爭似典汀潮。子午翻翻期不忒,游客魂銷。此詩充分反映了游客不畏艱辛往觀信潮的盛況和觀看信潮的神往心情。 [白溪風光] 白溪位于安化縣白溪鄉(xiāng),源出安化縣桃子凼,像一條43公里長的玉帶,纏繞在新化縣北部的崇山翠嶺間,從白溪鎮(zhèn)西側注入資水,是新化縣的四大河流之一。   [紫鵲界]   紫鵲界位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體系,該體系以最高峰海拔1585.2米的風車巷(山名)為基點,向東北方向呈扇形展開,其間1000米以上山峰達30多座,紫鵲界原名止客界,海拔1236米,是從水車鎮(zhèn)通往奉家鎮(zhèn)到溆浦縣必經(jīng)的第一座山峰。有一條石板路翻越此峰,垂直高程600余米。因山高坡陡,其路不得不以“之”字形拾級而上,還是叫行人望而卻步,故名。   明正德三年(1519),這里因饑荒發(fā)生瑤民起義,戰(zhàn)爭長達70年,死傷無數(shù),后有善人常燒紙錢賑濟冤魂,人們便順其事更其名日“紙錢界”。清新化道光志、同治志中,都沿用此名。但在同治的版圖上,又出現(xiàn)了“紙鵲界”這個名字。名字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清初,雙林有個叫李萬王的奇人,一心想新化的天子山(縣城北曹家鎮(zhèn)境內(nèi))會出真命天子,要扶助真命天子打天下。因他會剪紙人紙馬,并能將其化變?yōu)樘毂駥。于是他把自己關在倉屋里天天剪紙人紙馬,整整剪了三年,眼看只差六個月便大功告成了。一天他外出摘菜,竟把個倉鑰匙忘記帶在身上,他妹妹久存好奇心,便用鑰匙偷偷地把倉門打開。不料倉內(nèi)的紙人紙馬一下就活了,轟的一聲涌出倉門,騰空起飛,向紙錢界方向飛去。摘菜回來的李萬王見大勢不好,縱身跳上紙錢界,單膝跪在一塊巨石上,拈弓搭箭,想把紙人紙馬收回來,一箭射去,只見紙人紙馬紛紛落到龍普村的梯田里,而那支箭卻一直飛到皇帝老子金鑾殿,扎在了殿柱子上,把個金鑾殿都震動了。正在上朝的皇帝大吃一驚,令立即緝拿兇犯。層層追查,終于在紙錢界將李萬王誅殺。人們?yōu)榱思o念他,則將紙錢界更名紙鵲界,將紙人紙馬散落的地方命名為散客紙。   21世紀第一個春天,有學者來此調(diào)查采訪,認為紫色是最吉祥的顏色,新化方言,紙、紫同音都念“z?”,于是撰文時,便將“紙”改為了“紫”,取“紫鵲高飛”,“紫氣東來”之意,得到大家認可。一字之別,其意則迥然不同。自此,紫鵲界時來運轉,陽光燦爛,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   梯田灌溉奇觀   據(jù)考察分析,蓄水之庫是森林、土壤和田塊。紫鵲界山頂森林茂盛,植被豐厚,納雨納水條件好;山體為花崗巖,其巖底堅實、少裂隙,恰似池塘不透水之底板;其地表為沙壤土,吸水性能好。土壤吸收雨水,又均勻均時滲出,形成優(yōu)良的蓄水保水系統(tǒng)工程。據(jù)觀察,日降雨50-60mm,雨滴落地即入土,全部為本土所吸收,無坡面漫流。該地每立方米土壤儲水量可達0.2-0.4m3。一畝地按表層土1m計,大約可儲水100-200多立方米。紫鵲界115平方公里土壤至少可儲水1000-1500萬立方米,加上紫鵲界屬亞熱帶,年平均降雨量1600mm,比當?shù)仄皆鹆陞^(qū)約多200mm,可使農(nóng)田有充足的水源。紫鵲界創(chuàng)造的這種植物、土壤、田塊綜合儲水保水工程,無疑是世界特殊而優(yōu)良的保水工程。   此外,紫鵲界的人民建筑梯田很重科學,他們利用該地區(qū)地形地質(zhì)土壤特征,因地制宜,修建梯田,靈巧地鑲于山坡,巧引巧灌滲泉流水。她以山坡上眾多的滲水為灌溉源頭,每處小水源有一個小灌溉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包括土壤孔隙、巖石裂隙、微型水溝和田塊組成,輸水流暢。漫山遍坡的梯田由無數(shù)的灌溉群塊組成。每丘梯田的長度、寬度,每梯級的高差都因勢而宜,田塊寬一般為1-3m,高程差一般為1-1.5m,利于穩(wěn)定和保水;每組灌溉系統(tǒng)的大小以滲泉水量多少和地形坡勢而定,使其水源充足,而雨多又無急流,細做田埂,精心管理,確保梯田水土不流失。此外,低矮山崗頂上梯田的灌溉,則用竹管或塑管埋于土壤中,從高處引水,形成地下小倒空氣管;還有就是利用山澗溪水的高差,在高處將溪水攔入倚山開挖的溝渠,逐級灌溉梯田。其梯田設置之科學,灌溉系統(tǒng)設置之巧妙,堪稱世界灌溉工程奇跡。   百牛凼   百牛凼位于水車鎮(zhèn)最高峰風車巷北坡與奉家鎮(zhèn)的接界處,海拔1600米,在眾山之中,有一處面積達數(shù)百畝的奇特地貌,這里突兀一百個小山包,高的十幾米,矮的僅幾米,起起伏伏,苑若一盤棋局。尤為神奇的是,在這些山包溝壑間,涌出一股股清泉,在山與山之間,釀成一個個小湖,碧波蕩漾,然后又匯成小溪,向奉家山方向流去。如果登上土地坳,俯瞰百牛凼,尤如一百頭仙牛,嬉戲于水中,山泉涌動的水面,卷起陣陣漣漪,波光粼粼,一座座青山倒映水中,在光影中流動,人在其間,就恍惚在仙境之中,成了不思凡間煙火的牧童!傳說百牛凼中有一只仙牛,突然心血來潮,想換個地方嘗嘗鮮,乘土地公公和看守百牛的神虎大意之時,趁機出走。土地公公發(fā)覺后,立即派神虎追尋。神虎追到白水村的野牛塘,仙牛眼見神虎追到,倉促地從一塊巨石上騰空而起,神虎趕到,亦從這塊石上飛身上天,兩只神獸不知去向,只是在這塊石頭上留下了它們的腳印。人們便將野牛塘改名為“牛上天”,并在旁邊修一茶亭供人觀賞。久而久之,口口相傳,牛上天叫成了牛牯天。而今,百牛凼就只剩下九十九只仙牛,九十九個山包。百牛凼這個人間仙境及它的美麗傳說永遠地為人們所向往。   千年古樟   紫鵲界東麓有樓下村,因村后田土如樓梯而得名。村里有一棵樟樹,為羅姓始遷祖羅彥一于后唐年間所植。幾百年后,樟樹長成參天大樹,高28米,冠如華蓋,樹圍7.5米,樹干四米高處,有一明顯空洞,經(jīng)長年腐葉塵土的堆積,又從腹中長出一棵碗口粗的幼樹,形成樹中樹奇觀。更令人神奇的是,樟樹具有人之靈性,與國事農(nóng)事息息相聯(lián),國盛它興,國難它枯,豐年樹茂,災年萎容。歷經(jīng)千年,生生死死。當?shù)乩先私榻B,抗日戰(zhàn)爭中,這棵樹有盆口大粗枝突然折斷,殷紅的樟汁如鮮血般灑向滄溪河中,隨即整個樹就枯萎了。三年之后,抗戰(zhàn)勝利,這樹忽又起死回生,依然蔥綠如故。村民驚嘆不己,稱之為神樹。村民們說,這是老祖宗的造化。自此,把樟樹當作神靈一樣敬奉。當?shù)匕傩漳酥谅』、溆浦的信人,紛紛把家里的小孩“寄托”予這棵樹,以得到樹神的庇護。每當初一、十五,這里香煙縈繞,鞭炮聲聲。有信人為神樟撰祭文日:“萬物有靈,乃天地之造化;千年古樟,得土地之菁華;六爻清凈,挹紫鵲之清流;四季蔥蘢,鐘山川之靈秀;昭南穆北,受香煙于千秋;春露秋霜,護黎民于百代”云云。   千年古樟周邊還有“滄溪廟”、“四香書屋”、“響鼓亭”、“報恩寺”、“繼德亭”等人文景點,除繼德亭尚存外,其余只留遺址,現(xiàn)當?shù)匕傩辗e極捐資鳩工,正在恢復之中。   龍王潭   在龍湘村與正龍村接壤之處,有龍王潭。相傳明嘉慶年間,有商人途經(jīng)此地,見深潭中金光閃爍,潭水翻騰,原來潭中一條水桶粗的巨龍在潭中嬉戲,商人見此吉兆,洪運亨通,財源廣進,即將潭取名龍王潭,并在潭旁建龍王廟。   龍王潭上下有三潭,潭水深不可測,呈墨綠色,潭與潭之間有瀑布相連,中潭左側天生一仙人橋,人可通過此橋進入上潭,亦可作跳水的跳臺。仙人橋造型奇特,長約3米,寬0.5米不等,橋下潭水清幽幽,明晃晃,倩影若靜若動。河床由整塊巨石組成,流水在河床上形成的曲線十分動人。中潭與下潭之間的瀑布,寬約8米,高3米,呈流線形飛瀉而下。然后,水又通過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匆匆向下游流去。   有風水先生在龍王潭名稱的點化下,將潭之南岸的山脈取名雄龍,即今正龍村,北岸的山脈取名雌龍即今金龍村,龍王潭被兩龍鑲嵌其中,就有了今天的龍湘村。   龍王潭周邊還有不少景點,如蟾宮橋、龜石洲、帽子石、吊石崖、狗座石、項氏仙娘廟等。   古“桃花源”原型地   與紫鵲界毗鄰的奉家鎮(zhèn)下團村,經(jīng)專家考證,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地,并為許多學界人士認可。這里曾是瑤人聚居的地方,村里絕大多數(shù)為奉姓人,相傳是季昌的后裔,又說是南宋邵州招討使奉朝瑞的后裔。居住在這里的瑤人,在宋、明王朝的逼迫之下轉為漢族。下團村民風淳古,風俗依然,不少老人還能講瑤語、唱瑤歌,生產(chǎn)生活中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的瑤族文化特質(zhì),其干欄式板屋特具風韻。此外還有百米瀑布,神秘洞穴和中峒梅山寺等景觀。  氣象景觀   紫鵲界地處雪峰山中部,是湘中丘地向湘西山地的過渡地帶,相對雨水較多,年降雨量比湘中多200毫米,加之植被豐富和花崗巖地殼的不滲水性,使這里的地表水十分豐富,空氣濕度相對較高,這獨特的地理條件,使紫鵲界一帶的氣象景觀終年變幻莫測,壯麗而婀娜,神奇而縹渺。春天的清晨,薄霧如紗,籠罩著大地,籠罩著梯田,與散居于梯田之間幢幢板屋冒出的炊煙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景觀。當晨霧散去,陽光灑在千萬畝梯田的水面上,如同千萬面銀鏡,折射出五彩斑斕的光芒,與山花、金銀花交織在一起,那么淡雅、柔和、清新而又熱烈;夏季,往往一陣山風吹來,立即卷起陣陣山雨,那雨濺在灑熱的水面上,立即蒸騰出大量白霧,籠罩著大地。山雨一停,那霧氣又隨著山風在梯田上飄蕩,然后上升到天空變成一朵朵白云。這時,紫鵲界又是陽光普照,一目千里。紫鵲界溪流多,水氣足,一年之間至少有l(wèi)/3的早晨,會在山丘溝壑中形成大片云海,茫茫云海中,一座座山峰猶如一葉葉小舟一動不動,云霧如白色絲帶般繚繞在一座座山巒青黛之中,宛轉悠揚,恰似人間仙境。不一會,太陽從遠方的山丫中露出笑臉,立即給云霧抹上了一層紅色,隨著太陽的上升,萬道金光給梯田又披上金色的盛裝,燦爛輝煌,剎時,云海越聚越多,那山和霧也隨之活動起來,在陽光下翻騰奔涌,在群山之間流動,其形態(tài)和色彩瞬息萬變,幻變無窮。冬天,紫鵲界時不時降下一場大雪,漫山遍野,山舞銀蛇,分外妖嬈。而在梯田之間的流水垸口,留下條條冰柱,座座冰崖,一個個晶瑩剔透,美不勝收。   溪河景觀   紫鵲界季風氣候明顯,雨水相當豐富,年均降雨達1700mm。同時,植被覆蓋良好,森林面積大,蓄水性能好,形成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境內(nèi)往東南方向的山溪有20來條,匯成錫溪流入大洋江進資江;往西北的山溪9條,匯成渠江注入資江。山溪總長達120公里。山溪河水四季不枯竭,為發(fā)展山區(qū)小水電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現(xiàn)有鄉(xiāng)、村小水電站10多座,總裝機容量達7780kw。使這里的每一座山村,都用上了電。除此而外,所有田畝全部是自流灌溉,所有農(nóng)舍的飲用水全部使用自流山泉。山溪兩岸自然風光亦如詩如畫,景點不勝枚舉。  瑤人遺址   紫鵲界一帶曾是瑤人聚居的地方,至今留下的地名有瑤人沖、瑤人凼、瑤人村、瑤人屋場、瑤人街等。紫鵲界東北向不遠處,有一山名“救崽界”,傳說這里有48座瑤人屋,數(shù)名學者和文物部門在當?shù)乩习傩盏膸ьI下,對瑤人屋遺址進行了實地勘查。該遺址位于救崽界北坡海拔1200米的山窩里,現(xiàn)僅存一道道石墻,屋面已蕩然無存,石墻一般有1米厚以上,無灰漿灌縫,自然堆砌,從形制看,一般二至三間為一組,分臥室、起居室,有的還有人禽畜之圈,顯然是一個家庭的獨立居所。瑤人屋有門洞,但無窗牖,起居室內(nèi)有石塊砌成的烤火灰坑。實地發(fā)掘出一些碎瓷片、鐵鍋片、鐵鐮等物,經(jīng)鑒定為清末時期物品,證明這時仍有瑤人在此居住。   龍藻園 大革命時期洶涌澎湃的農(nóng)民運動,造就了無數(shù)英雄,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紫鵲界不僅以其梯田風光著稱于世,同時也是一個革命圣地。   1926年8月,在奉家村潮水庵成立了新化縣第一個農(nóng)民協(xié)會,促進了新化農(nóng)民運動的迅猛發(fā)展。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先后有10人被捕,堅強不屈,無一叛變自首。被稱為“農(nóng)運老總”的鄒序龍、漢口農(nóng)民局局長鄒石安、錫溪農(nóng)協(xié)會員羅愛棠、湘中地下黨領導人鄒新藻等四人先后慷慨就義,英勇犧牲。   現(xiàn)在紫鵲界,農(nóng)運遺址猶存,為標秉烈士的豐功偉績,激勵啟迪后人,由鄒光忠等60多名各界人士倡議之下,在錫溪村平地界(山名)建“龍藻園”,以慰英靈。募捐20萬元,于2003年在山頂建烈士塔,塔高17米,四方形呈錐狀,像一把利劍直插蒼穹,象征著英雄們的大無畏精神,正面精工雕刻有“鄒序龍、鄒新藻烈士浩氣千秋”12個鎏紅大字,塔座鐫刻著烈士的生平事跡;塔四周石砌臺座,面積204平方米,并圍有麻石圍欄,使烈士塔顯得十分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烈士塔后有鄒序龍、鄒新藻烈士墓,山腰建“懷忠亭”,山腳建“龍藻園牌樓”。   與此相關的景點還有錫溪農(nóng)民協(xié)會舊址、同文學校舊址、羅愛棠烈士墓等。 [資江風光帶] 資江源出廣西資源縣境,與漓水同源,以“清”著名。從冷水江市入新化縣界,又名茱萸江,是古梅山文化的母親河,資水貫穿中部,將全縣分為東北與西南兩部分,流經(jīng)石沖口、桑梓、上梅、游家、曹家、油溪、白溪、瑯瑭、榮華等9個鄉(xiāng)鎮(zhèn),境內(nèi)河段長91公里,落差26米,灣多灘急。資水在境內(nèi)主要支流有大洋江、油溪、朱溪、梅溪、渠江。集雨面積311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153.95米,最高水位175.44米,最低水位155.79米。1959年平均流量37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0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0立方米/秒。1961年拓溪水電站修建之后,境內(nèi)蓄水面積達14.99萬畝,占整個水庫蓄水面積的60.2%,水域面積110平方公里,兩岸最大寬度1.27公里,平均0.56公里,庫岸線長630公里。使境內(nèi)資水由湍急的山區(qū)河流型演變成湖泊似的人工河川型,庫區(qū)江山易貌,風光再秀。 資水沿岸,天子山、五獅山,仙鶴巖、石六山、紫云奄、蘇湖觀音望月等八大景觀,風光如畫,山水相依,天水一色,集山之雄、水之秀、泉之靈、洞之幽于百里庫區(qū)之內(nèi),千姿百態(tài)、婀娜多姿,是大自然造化湘中的一大手筆、一大杰作。  [白旗峰]   白旗峰,原名石龍山,海拔1465米。群山環(huán)抱,山勢逶迤,前屏兩洲(湖洲、高洲)兩印(土地印、山垴印),后障旗鑼藍傘,左傍鸚鵡卸花,右蹁仙鶴起舞,晴空眺望,群巒疊翠,四面風光,盡收眼底。   瑤人信佛,于宋元豐初,建觀音閣佛殿于斯。   明永樂12年(1414),有羅普通、羅普道倆兄弟從小學藝武當山,至九十歲辭師返籍,行前用白毛巾為真武祖師金身洗塵,巾留祖手中以銘志。返鄉(xiāng)后,遙望此峰有白旗飄揚,即登峰看個究竟,原來,替祖師洗塵之巾卻掛在了古銀杏樹的枝丫之上。倆兄弟就筑祖師殿于觀音殿旁,稱祖師殿,其峰改名白旗峰。殿石柱上勒聯(lián)兩首,日:“白馬行空,威顯祖師濟世;旗幡揚殿,恩沾百姓消災”,“祖德敷天下,師道鑒古今”。自此,祖師殿晨鐘暮鼓,香火旺盛。清乾隆年間,有37世僧普佰,字彩彩,率眾在此修行,香火旺盛,有“日進碎銀二升”之譽。彩彩即在殿前修五尺寬石板大道700余米,240余級,并自建墓廬一座,直徑11米,高2.5米,內(nèi)建墓室,券弧拱,前有石門,高1.2米,寬0.9米,門楣鐫“彌無不夜”四字,墓頂有圍欄,呈椅狀,中央建三層石塔,高2米許,鐫有“彩彩和尚墓”字樣,彩彩和尚乾隆38年(1773)去世,其徒勒碑,并將遺體安葬在墓室石棺內(nèi),棺上蓋有琉璃瓦,呈宮殿狀,外用整石封門?上母镏泄啄颈粴,僅存石床。彩彩和尚墓是婁底市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尚塔墓。   另據(jù)歷史和民間記載:明正德3年,李再萬聚瑤民起義,領500精兵,在白旗峰祖師殿祭旗,戰(zhàn)爭持續(xù)70多年;清道光年間又有肖益光聚眾起義,亦以白旗峰,扯旗寨為駐地。   祖師殿于明萬歷14年、清嘉慶25年,光緒6年幾經(jīng)修整,2001年當?shù)卮迕衲季?0萬金重修,石墻、屋檐蓋琉璃瓦,并恢復觀音殿于旁,全木質(zhì)結構。觀音殿前有一奇石,稱“鎮(zhèn)殿神龜”,龜身約8米,龜背逐步窿起1米多高,背上紋理與真龜毫無異樣,其頭微微翹起,欲爬出水中之狀,栩栩如生。游人來此,爭相與神龜合影留念。3、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位于新化縣水車鎮(zhèn)上溪村,始建于清道光丁亥年(1828年),因故地卑濕,梁柱腐朽,于民國12年(1923年)異地重修于此。   該祠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為“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368平方米,建筑面積2166平方米,依次為戲樓、正殿、兩側廂房、中間為長方形天井。正門牌樓八柱三門斗拱重檐歇山頂。牌樓正中為清代直隸制臺楊世福手書的“楊氏宗祠”橫匾,兩側有抱鼓石座和楊世福書寫“環(huán)青堂甘泉記”石碑等,祠內(nèi)珍藏有匾額、柱聯(lián)、花轎和精美的鏤空“雙龍戲珠云龍圖”工藝木雕。宗祠梁、枋、門窗及墻壁上的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雕塑和壁畫圖案十分豐富,達到一定的工藝水準,整個宗祠為我縣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為完好,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筑,2004年公布為婁底市文物保護單位。  [正龍民居]   正龍村的主要姓氏是袁姓、奉姓、羅姓、楊姓,其居所始終保持沿襲幾千年的干欄式建筑風格。集中大灣里附近的民居達200余棟,遠看似乎很集中,密密麻麻,近看時每棟各為獨立的小院落,有足夠的空間,作菜園,植有果木、風水樹等。正龍民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每棟民居的朝向各不相同。正龍人建房,必請風水先生測風水,既從“三合”,即與天、地、人相合;又從“祿馬貴人”,即合主家俸祿,合主家氣運。也就是說,一擇宅基地,二定建宅時間,三定房屋朝向,而這些又與宅主人和其家人的生庚八字密切相關,不可與五行相沖相克,必須與房主人相生相宜,方能確保人丁安康,六畜興旺。   正龍村人勤勞智慧,數(shù)百年來繼承和發(fā)揚苗、瑤民族的傳統(tǒng),將四周鐵桶般高聳入云的梯田,經(jīng)營得火紅火旺,成就了今天的繁榮興旺景象。而錫溪河的巨石,經(jīng)河水經(jīng)年沖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新化名人》  [ 陳天華] (1875—1905) 原名顯宿,字星臺,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清新化縣知方團(今榮華鄉(xiāng))人。母早逝,父為塾師,幼從父識讀,因家境貧寒,乃營小賣以補濟,然堅持好學不輟。常向人借閱史籍之類書籍,尤喜讀傳奇小說,亦愛民間說唱彈詞。 光緒二十一年 (1895),陳天華隨父遷居縣城,仍以提籃叫賣為生。后經(jīng)族人周濟,入資江書院讀書,刻苦博覽二十四史。二十四年,考人新化實學堂,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倡辦不纏足會,成為變法運動的擁護者。二十六年春,考入省城岳麓書院,成績名列前茅。其時,蒞湘某令識其才,欲以女妻之,陳效法漢時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乃婉言謝絕,說:“國不安,吾不娶”。次年轉入求實書院。 光緒二十九年(1903)初,入省城師范館。是年春,獲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不久,逢沙俄企圖侵占東北三省,引發(fā)拒俄運動,祖國正處主權淪喪境況,陳破手血書寄示湖南各學堂。湖南巡撫趙爾巽亦為感動,親臨各學堂宣讀,并刊登于官報,還飭令各府、州、縣開設武備講習所,使湖南全省拒俄運動士氣更加高漲。陳天華在日本積極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還“日作書報以警世”。同年,先后撰寫《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以血淚之聲,深刻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和清廷賣國投降的種種罪行,風行于世,影響甚大。次年初,回到長沙,參與組織華興會,與黃興等密謀準備長沙起義,事泄未成,又被迫流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此時,陳結識孫中山。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陳天華為重要發(fā)起人之一,在書記部工作,任會章起草員,又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發(fā)表《最近政見之評決》、《中國革命史論》,《獅子吼》等政論和作品,引起強烈反響。十一月八日(1905年12月4日),陳天華在東京參加了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學生規(guī)則》的斗爭,十一日寫絕命書,決心以死來激勵國人“共講愛國”。十二日,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以死報國,時年三十歲。次年閏四月初一,其靈柩經(jīng)黃興、禹之謨倡議籌辦運回長沙,各界不顧官方阻撓,決定公葬于岳麓山。初七(5月29日)舉行葬儀,長沙全城各校師生紛紛參加,送葬隊伍達數(shù)萬人,綿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為之悲鳴,麓山為之低垂。送葬隊伍由朱張渡、小西門兩處渡河,“適值夏日,學生皆著白色制服,自長沙城中望之,全山為之縞素”。軍警站立一旁,亦為之感動,不加干涉。 [方鼎英] (1888~1976) 號伯雄,新化縣圳上鎮(zhèn)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學,初入東京文學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學校,加入同盟會。宣統(tǒng)元年(1909)12月升入日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統(tǒng)三年五月畢業(yè)。歸國后,在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初,武昌起義,約同士官同學30多人南下參加漢陽作戰(zhàn)。后在岳州鎮(zhèn)守司令部任參謀處長兼教練科科長。不久入陸軍部當科員。民國6年(1917)再次赴日留學,先后入陸軍炮工學校、野戰(zhàn)炮兵射擊學校,畢業(yè)后在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從事研究。 民國10年,回國任湘軍第一師參謀長,兼援鄂軍總指揮部參謀長。民國12年,譚延闿入湘討趙,相持于衡陽附近,方代理討趙軍第一軍軍長。正當譚趙戰(zhàn)爭相持未決時,適陳炯明12月叛變圍攻廣州,孫中山急調(diào)湘軍連夜回粵平難,方即馳援廣州解圍,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嘉獎。 民國13年,方參加東征,并協(xié)調(diào)譚在南雄整訓,任整理處副總監(jiān)。次年調(diào)黃埔軍校任入伍生部中將部長,不久任教育長。民國15年北伐,蔣介石委方代理校長,民國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方鼎英多方保護共產(chǎn)黨人,主張“和平”清黨,暗示共產(chǎn)黨員請假離校,受到周恩來的稱贊。 民國16年初,李濟深命方鼎英為暫編第十三軍軍長。次年,調(diào)蘇北,任四十六軍軍長兼洋浦路運轉總指揮。濟南慘案后,調(diào)充第一集團軍第三軍團總指揮。沿津浦路進擊,迫使張作霖向關外撤退。旋又發(fā)生“蔣桂戰(zhàn)爭”,方部調(diào)重慶直趨武漢,進出于長沙、監(jiān)利地區(qū)。戰(zhàn)局結束,方部到蚌埠,被任西征軍第一路總指揮,參加蔣(介石)馮(玉祥)之戰(zhàn),方覺內(nèi)戰(zhàn)茫茫無了時,乃決心離開部隊,避居上海。 “九一八”事變后,方和徐謙、朱藴山等聯(lián)合組成抗日會,聯(lián)系各界人士團結抗日。“七•七”事變后,方出任第九戰(zhàn)區(qū)戰(zhàn)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箲(zhàn)勝利后,與李濟深、章士釗聯(lián)系,從事反內(nèi)戰(zhàn)活動,并在湖南從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贊助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解放后,方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參事室主任、司法廳廳長、湖南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xié)湖南省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民革湖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76年在長沙逝世,終年88年。1981年,省政府協(xié)助其子女將其骨灰由長沙移送老家,歸葬于新化縣圳上鎮(zhèn)方家村虎形山。 [ 成仿吾] (1897-1984) 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產(chǎn)階級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   新化縣知方團(今屬瑯塘鎮(zhèn))人,1910年留學日本,1917年入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1921年回國,與郭沫若、郁達夫等發(fā)起成立著名革命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參與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報》、《洪水》等,成為五四時期頗有影響的文學家。1924年任廣東大學教授兼黃埔軍校教官。1928年赴歐洲,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主編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機關刊物《赤光》。 1931年回國后,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省蘇維埃文化委員會主席、教育委員會主任兼紅安中心縣委書記,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委員,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到達陜北后,任中央黨校教務長兼高級班班主任、陜北公學校長等職。1938年與徐冰合譯《共產(chǎn)黨宣言》,后歷任華北聯(lián)大校長兼書記(1939-11948),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1949-1958),山東大學校長兼書記(1958-1966),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書記(1978-1983)等職。他是黨的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謝家澤] (1911-1993) 中國水文學家。1911年10月11日生于湖南新化。193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土木系,1938年畢業(yè)于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獲憑證工程師學位。1940年任中央大學工學院教授。1949年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南京水利實驗處水文研究所所長,華東水文資料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該院水文研究所所長。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研究中心評議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1980年起任中國水利學會水文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他是中國水文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水文事業(yè)和水文科學上的貢獻主要是:1950年起主持建立健全全國水文領導機構的工作;組織制訂全國基本水文站網(wǎng)規(guī)劃,領導恢復和建立了全國水文站網(wǎng);主持制定中國水文測站規(guī)范,統(tǒng)一了水文測驗技術標準;領導完成了全國歷史上保存下來的5.5萬站年資料的整編。領導創(chuàng)建了全國各類水文實驗站;主持制訂了中國水文科學研究的兩個長遠規(guī)劃;指導編制了《中國暴雨參數(shù)圖集》和《中國水文圖集》。發(fā)表《水計方程與水之循環(huán)》、《關于合理解決洪水頻率計算方法問題》、《關于現(xiàn)代水文學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關于現(xiàn)代水利的性質(zhì)問題》等論文。 [羅盛教] (1931—1952) 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xiāng)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zhèn)(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yè)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羅盛教。   1949年11月沅陵解放后羅盛教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湘西軍政干校學習。1950年3月畢業(yè),分配在某部文書訓練班學習。同年7月1日,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學習期滿后,派在四十七軍一四一師直屬偵察連任文書。旋隨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區(qū)的剿匪戰(zhàn)斗,記功一次。   1952年1月2日,羅所在部隊駐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休整,早操過后,羅在河邊散步,見正在河面滑冰的朝鮮少年崔瑩跌入冰窟,立即脫下棉襖,跳進零下20度的冰河,反復三次浮出水面換氣再下沉尋找,使盡最后力氣,才將崔瑩救出,而羅終因筋疲力盡,被急流沖到遠遠的冰層下面,待戰(zhàn)友們將他救上岸時,已停止呼吸,時年21歲。   羅盛教犧牲后,朝鮮人民將遺體安葬在朝鮮石田里的佛體洞山上,次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總政治部追記羅盛教烈士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一級愛民模范稱號。4月1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追認羅盛教烈士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羅盛教一級國旗勛章、一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并在佛體洞山上建立紀念亭和紀念碑,碑上刻著金日成的親筆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 《2005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2005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jīng)濟社會全局,積極推進“農(nóng)業(yè)穩(wěn)縣、工業(yè)強縣、城鎮(zhèn)興縣、旅游活縣”戰(zhàn)略,國民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zhì)量,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項社會事業(yè)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主要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指標達到了近年來的最好水平。 一、綜合 國民經(jīng)濟平穩(wěn)健康較快發(fā)展,經(jīng)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臺階。2005年全縣實現(xiàn)生產(chǎn)總值407032萬元,同比增長8.8%。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160974萬元,增長5.7%;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00732萬元,增長9.2%;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145326萬元,增長10.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398元;三次產(chǎn)業(yè)結構為39.5:24.7:35.8。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全縣財政總收入28171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5.0%。一般預算收入17453萬元,增長9.7%,其中稅收收入8609萬元,增長5.27%。一般預算支出54084萬元,增長12.4%。 市場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1.2%,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3%,衣著價格上漲0.1%,居住價格上漲8.0%,交通通訊價格上漲2.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9%,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升12%。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價格指數(shù)下降4.4%。 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jīng)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經(jīng)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財政困難狀況還沒有根本性緩解;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和農(nóng)民增收的基礎不夠穩(wěn)固;城鄉(xiāng)新增勞動力較多,就業(yè)壓力增大等。 二、農(nóng)業(yè) 種植生產(chǎn)全面豐收。全年農(nóng)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09.93千公頃,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0.42千公頃,總產(chǎn)量45.92萬噸,比上年增長0.2%,稻谷播種面積為52.96千公頃,總產(chǎn)量為35.93萬噸,增長0.4%,其中早、中、晚稻播種面積分別為16.53千公頃、19.41千公頃、17.02千公頃;總產(chǎn)量分別為9.50萬噸、14.26萬噸、12.17萬噸。早稻產(chǎn)量下降5.4%,中稻增長5.6%,晚稻下降0.7%。小麥播種面積為2千公頃,總產(chǎn)為3960噸,下降56.2%.玉米播種面積為12.07千公頃,總產(chǎn)為4.89萬噸,增長7.7%。豆類播種面積為3.43千公頃,產(chǎn)量為6238噸。薯類播種面積為8.71千公頃,總產(chǎn)(折糧)為3.87萬噸,增長7.3%。油料總產(chǎn)量為12491噸,增長4.6%,煙葉總產(chǎn)量為1137噸,下降2.4%,藥材總產(chǎn)量為8820噸。茶葉總產(chǎn)為903噸,增長1.1%。水果產(chǎn)量為3.03萬噸,增長3.6倍。 畜牧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加快,全年牲豬出欄為138.86萬頭,比上年增長6.6%。全年肉類總產(chǎn)量9.83萬噸。水產(chǎn)品產(chǎn)量25.72萬噸,增長18.6倍。 農(nóng)業(yè)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農(nóng)、畜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率進一步提高。全縣優(yōu)質(zhì)稻種植面積18.47千公頃,占水稻播種面積的34.9%。發(fā)展藥材4.2千公頃,增長5.7%;蔬菜種植面積7.8千公頃,增長34.4%?緹煼N植面積0.84千公頃,增長 %。水果產(chǎn)量增長3.6倍,水產(chǎn)品總量大幅度增長,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規(guī)模不斷擴大。 農(nóng)業(yè)基礎設施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縣全年共水利工程投入資金4832.5萬元.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36667公頃,年末全縣擁有農(nóng)業(yè)機械總動力48.50萬千瓦,全年推廣農(nóng)機新機具3260臺套。 三、工業(yè)和建筑業(yè) 工業(yè)生產(chǎn)較快增長。全年全部工業(yè)增加值80018萬元,比上年增長8.7%。規(guī)模工業(yè)企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3.62億元,增長20.8%,規(guī)模以下工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4.38億元,增長6.8%。在規(guī)模工業(yè)中,國有企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3594萬元,增長26.0%;集體企業(yè)6614萬元,增長54.2%;股份合作企業(yè)1328萬元,增長63.6%;股份制企業(yè)16091萬元,增長3.8%;其他企業(yè)8002萬元,增長37.1%。全部規(guī)模工業(yè)實現(xiàn)利稅6058萬元,增長66.6%。實現(xiàn)利潤1486萬元,比上年凈增3018萬元,其中虧損企業(yè)虧損額1247萬元,比上年下降65.7%。工業(yè)品產(chǎn)銷銜接良好,全年規(guī)模工業(yè)產(chǎn)品銷售率100.1%。規(guī)模I業(yè)主要工業(yè)產(chǎn)品中:原煤72.10萬噸,增長15.7%,發(fā)電量8380萬千瓦時,增長8.3%,混合飼料15298噸,增長95.9%,膠合板32964平方米,增長275.0%,木質(zhì)家具7600件,下降84.6%,日用陶瓷2844萬件,增長37%,石墨及碳素制品9285噸,下降37.8%;鐵合金21701噸,增長62.4%,水泥41.70萬噸,下降56.9%,氮肥(折純)39332噸,增長43.3%。 建筑業(yè)保持較快發(fā)展。全縣建筑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207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全縣19家總承包和勞務分包企業(yè)完成施工項目176個,建筑業(yè)總產(chǎn)值6.59億元,增長21.1%,完成竣工產(chǎn)值4.83億元,下降36.4%,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4.30萬平方米,增長3.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3.55萬平方米,下降6.6%. 四、固定資產(chǎn)投資 固定資產(chǎn)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chǎn)投資95048萬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城鎮(zhèn)投資56097萬元,增長28.1%.國有完成投資34714萬元,增長8.1%,非國有完成投資60334萬元,增長30.8%,建安工程完成投資75884萬元,增長81.7%。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11516萬元,比上年增長82.2%;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7.6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9%,商品房銷售額885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房屋施工面積20.40萬m2,比上年增長14.0%,商品房竣工面積6.6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3%。 五、國內(nèi)貿(mào)易和對外經(jīng)濟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573萬元,比上年增長13.4%。分城鄉(xiāng)看,縣級消費品零售額98587萬元,增長10.3%;縣以下實現(xiàn)82986萬元,增長17.2%。分行業(yè)看,批發(fā)零售貿(mào)易業(yè)零售額161557萬元,增長10.4%;餐飲業(yè)零售額18453萬元,增長47.2%,其他行業(yè)零售額1563萬元,增長24.5%。 對外貿(mào)易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出口創(chuàng)匯63萬元美元,比上年增長152%。 利用外資規(guī)模不斷擴大。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473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52萬美元,比計劃增長10.4%,境內(nèi)外資本實際投資額達12.2億元。 六、交通運輸、郵電和旅游 運輸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2005年末公路里程到達數(shù)為1576.901公里,其中:省道143.95公里,縣道89.4公里,縣鄉(xiāng)道1343.601公里,村道2451公里。境內(nèi)鐵路營業(yè)里程67公里。全縣民用車輛擁有量為4283輛,其中個人汽車3907車。民用運輸船舶220艘?拓涍\周轉量37214萬噸公里,增長11.5%。 郵電通信業(yè)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全年完成郵電業(yè)務總量14264萬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郵政業(yè)務總量1351萬元,增長10.0%;電信業(yè)務總量12913萬元,增長11.8%。年末局域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比上年增長12.0%;固定電話用戶12.16萬戶,新增2.29萬戶,增長19.6%,其中住宅電話9.37萬戶,新增0.96萬戶,增長10.9%;年末移動電話用戶7.12萬戶,新增用戶0.62萬戶,增長8.3%。電話普及率為15部/百人。 旅游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全年實現(xiàn)國內(nèi)旅游收入6864萬元,增長43%。 七、金融 金融機構存貸款繼續(xù)增長。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74593萬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企業(yè)存款余額43205萬元,增長22.8%;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05985萬元,增長18.5%。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1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4.01%。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63430萬元,增長0.4%;中長期貸款余額38118萬元,下降8.2%;窘ㄔO貸款余額2224萬元,下降0.9%,工業(yè)貸款余額6040萬元,下降2.5%,農(nóng)業(yè)貸款余額105367萬元,增長0.8%。全縣農(nóng)村信用社存款余額148849萬元,比上年下降2.5%,貸款余額116967萬元,增長0.9%。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yè)保持較快發(fā)展。在2005年高考中,我縣共錄取4189人,其中:本科錄取1562人,?2627人。2005年,我縣共有普通中學98所,專任教師4097人,在校學生90017人。普通小學393所,專任教師4097人,在校學生8739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7%,初中升學率40%,高中升學率43%。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16166人。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3項。2005年,全縣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企業(yè)2家,全縣高新技術產(chǎn)品產(chǎn)值24714萬元,增長37.1%。全年受理專利申請21件,增長23.5%。 九、文化、衛(wèi)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yè)日益繁榮。全年我縣獲國家級藝術銀獎1個,省級藝術金獎8個,銀獎20個,銅獎12個,市藝術金獎2個,銀獎4個。2005年末,共有藝術學校1所,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紀念館1所,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6.4萬冊。電視臺1座,教育臺I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0%,有線電視用戶達3.5萬戶。 衛(wèi)生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年末全縣共有醫(yī)院、衛(wèi)生院37個,病床床位1364張;衛(wèi)生技術人員2536人,其中執(zhí)業(yè)醫(yī)師1210人。衛(wèi)生防疫人員 129人。全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42‰,嬰兒死亡率9.46‰,產(chǎn)婦住院分娩率81.4%。參加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的人數(shù)為818197人。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成績突出。2005年在省內(nèi)外的各項比賽中,我縣運動員共獲省級以上金牌22枚,銀牌11枚,銅牌9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總人口1302442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為1167063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為135379人。年內(nèi)出生人口14700人,出生率11.32%;死亡人口7129人,死亡率5.49‰;全年凈增人口自然增長7571人,自然增長率為5.83‰。全縣常住人口119.79萬人。 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4.6元,比上年增長4.1%;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545元,增長18.9%,恩格爾系數(shù)41.51;全年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36元,比上年增長1.2%;農(nóng)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41元,恩格爾系數(shù)47.33。年末國有、城鎮(zhèn)、集體和其他單位從業(yè)人員39113人;從業(yè)人員勞動報酬44175.6萬元,單位從業(yè)人員年平均勞動報酬11557元,年末國有、城鎮(zhèn)、集體和其他單位在崗職38877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1591元。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1470人,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職工的平均生活費3685元。年末鄉(xiāng)村從業(yè)人數(shù)66.86萬人,其中二、三產(chǎn)業(yè)從業(yè)人員15.3萬人。 社會保障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人數(shù)為19220人,全縣參加失業(yè)保險的人數(shù)為24972人,比上年增加1.99萬人。全縣參加醫(yī)療保險的人數(shù)為32449人,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人員數(shù)6090人。領取失業(yè)保險金人數(shù)1.08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全縣共有各種福利收養(yǎng)性單位16個,福利收養(yǎng)床位數(shù)450張.全縣共有1229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農(nóng)村傳統(tǒng)救濟人數(shù)達33122人。 十一、資源與環(huán)境 全縣耕地面積4968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35520公頃,旱地面積14160公頃。全年平均氣溫為17.2℃,年降水量1280.9mm,年日照時間為1273小時,年蒸發(fā)量為1115.4mm,平均風速為1.7米/秒。 城市環(huán)境保護力度加大。全縣環(huán)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220萬元,工業(yè)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749.38噸,工業(yè)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7.11%,工業(yè)煙塵排放達標率為86%。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不斷加強。2005年完成造林面積3333公頃。年末全縣有森林面積138千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5%(按原計算方法為48.9%)。 轉貼自:紅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06.5
    2008-7-15 20:48:43
    好頂,,咱沒人頂呀。。。。
    2008-7-27 19:58:13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4年 歐陽洪亮 【該文章閱讀量:418次】【字號:大 中 小】 “國定貧困縣”湖南省新化縣14年扶貧歷程,折射出中國行政化扶貧模式的低效和重重問題   時近5月,正值“春荒”。50多歲的楊榮華坐在自家破敗的小木屋前,孤身一人,無所事事,滿目茫然。   楊榮華是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zhèn)金龍村農(nóng)民。出生至今,貧困與他如影相隨,他已有半年多沒吃肉了,“擂巴菜”是每天的主食。所謂“擂巴菜”,就是不放油的青菜加上鹽,然后搗碎,用以下飯。冬季,他缺乏御寒的棉衣;春天如期而至,免去了凍餒之苦,但四處漏雨的房屋,又成為他最大的煩惱。   在金龍村,像楊榮華這樣的“單身貧困戶”還有20多人。這里峰嶺層疊,山路崎嶇,到鎮(zhèn)政府走一趟要多半天。不僅經(jīng)濟落后,而且信息閉塞。楊榮華沒讀過書,幾乎沒看過電視,更不知互聯(lián)網(wǎng)——但他卻知道,新化縣是“國定貧困縣”。   確如他所知,在1994年,新化縣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此后,各項扶貧資金源源而至。據(jù)新化縣財政局統(tǒng)計,截至2006年,該縣共獲專項扶貧資金總計5.37億元。加上縣政府各部門所獲“對口扶貧”資金,總額超過10億元。   但是,中央和地方的14年扶持,并未改變新化縣的整體貧困。截至目前,該縣尚有7.8萬赤貧人口,沒有一家產(chǎn)值上億元的工業(yè)企業(yè),人均GDP不抵全國平均的四分之一,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的一半,縣鄉(xiāng)負債高達13.62億元,每年財政開支的三分之二靠上級補助。   新化縣是中國596個貧困縣的縮影。新化縣14年扶貧的歷程,折射出行政化扶貧的低效和重重問題,促使人們對扶貧理念和扶貧模式進行反思。 繁榮與貧困   2008年1月底,正值農(nóng)歷年末,冰雪雨凍災害襲擊新化縣。一場政治“地震”同時襲擊新化:婁底市委常委、曾任新化縣縣委書記的謝文生,因涉嫌經(jīng)濟問題被省紀委“雙規(guī)”,旋即被檢察機關逮捕,立案調(diào)查。此前不久,原縣財政局局長陳程南亦被立案調(diào)查,據(jù)稱陳涉嫌挪用扶貧款為其親屬“買選票”。   兩人落馬,給新化縣官場帶來恐慌,也引發(fā)各方面對新化縣最大的資源——扶貧資金去向的關注。隨著相關調(diào)查的深入,新化縣扶貧資金使用亂象漸現(xiàn),現(xiàn)行扶貧投入體制因此受到質(zhì)疑。   新化縣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至宋朝方歸附中央管轄,因系“王化之新地”得名“新化”。1949年后,新化縣所轄冷水江工業(yè)區(qū)獨立設市,財源大減;后因修建柘溪水庫,該縣16.5萬畝良田被淹沒,加上后來的毀林開荒,新化縣一蹶不振。   新化縣現(xiàn)有人口130余萬,是湖南省第一人口大縣,也是典型的農(nóng)業(yè)大縣,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占近90%。據(jù)該縣統(tǒng)計公報,2005年,新化縣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536元,是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7%。14年的扶貧并未使新化縣形成支柱性產(chǎn)業(yè),也沒有建立起持續(xù)有效的減貧機制。在一些貧困山區(qū),農(nóng)民依然靠天吃飯,未能擺脫“豐年脫貧,災年返貧”的輪回。   但是,與全縣的整體貧困相比,新化縣城卻隨處可見豪奢的景象。2008年初,《財經(jīng)》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看到,新建的縣委大樓和廣場相當氣派,縣直機構門前的公務用車豪華氣派,廣本、豐田、別克等應有盡有。該縣扶貧辦領導的用車,也價值20多萬元。   新化縣政府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縣直單位“一把手”在縣城都有兩三套房產(chǎn)、數(shù)個商業(yè)店鋪。   隨著新縣委政府大樓的建成,新城區(qū)開發(fā)如火如荼。新化縣領導對此甚為自豪。據(jù)當?shù)仡I導介紹,新化城區(qū)未來將擴大一倍。知情者說,新城區(qū)開發(fā)主要由政府各部門帶動,縣政府各局均往東遷,新辦公樓也一棟比一棟氣派。   新化縣巨大的城鄉(xiāng)反差,是對“開發(fā)式扶貧”方針的拷問:數(shù)額巨大的扶貧資金,都用到了哪里?績效如何? 爭來“貧困帽”   新化縣成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始于1994年。   1986年,為了有針對性地消除貧困,中國政府決定每年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輔之國有銀行貼息貸款,重點扶持全國最貧困的331個縣,解決其財政困難,幫助這些貧困縣發(fā)展。同時,各省也確定相應的省級扶貧重點縣,投入相應資金。   當時,新化縣周邊的縣市都在爭當“小康縣”、“百強縣”,但新化縣時任領導層卻有著不同的“志趣”,決定爭取“國定貧困縣”。為此,該縣于1988年成立扶貧辦,專門負責該項工作,楊國吾成為首任扶貧辦主任。   早已退休的73歲的楊國吾告訴《財經(jīng)》記者,要成為“國定貧困縣”,首先要當上“省定貧困縣”。為了搜集資料,他當上扶貧辦主任后,穿著草鞋下鄉(xiāng)調(diào)查,撰寫過六七十萬字的調(diào)查資料,向上級反映新化縣的貧困。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9年,新化縣如愿以償被定為湖南省扶貧開發(fā)重點縣,楊國吾也被譽為“頭號功臣”。知情者告訴《財經(jīng)》記者,時任縣長獲知此消息后,興奮地說:“新化縣由五等公民上升到四等公民,今后還要繼續(xù)當三等公民、二等公民!   接下來是爭取“國定貧困縣”。新化縣多方努力。首先,縣有關部門發(fā)現(xiàn)紅七軍長征時曾途經(jīng)新化,便借此申報“革命老區(qū)縣”,為爭取“國定貧困縣”增加籌碼。   其次,走“上層路線”。據(jù)楊國吾回憶,有一次,他聽說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一位領導正在湖南懷化開會,便立即和新化縣領導一起,雪夜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凌晨4點趕到,在該領導住處翻鐵門而入,棉衣也被劃破。他穿著露著棉絮的棉衣匯報,領導非常感動。   再次,借媒體造勢。1993年,經(jīng)過新化縣多方努力,某中央級媒體發(fā)出內(nèi)參《新化縣50多萬農(nóng)民不得溫飽》,獲得了當時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人的批示。這份內(nèi)參及領導批示,是此后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關鍵因素。   據(jù)記者了解,經(jīng)高層領導批示后,新化縣隨即獲得各方面的扶持。當時湖南省主管副省長專程赴新化縣現(xiàn)場辦公,給新化縣帶來總額上億元的“真金白銀”。   1994年,國務院決定把“國定貧困縣”增至592個。此時大多數(shù)基層領導也已發(fā)現(xiàn),“國定貧困縣”意味著無償?shù)闹醒牒偷胤截斦a助,還有諸多優(yōu)惠政策。一時間,“國定貧困縣”資格成為稀缺資源,競爭激烈。由于此前做足了“功課”,新化縣搶得先機“脫穎而出”,如愿成為“國定貧困縣”。   楊國吾向《財經(jīng)》記者回憶:“當時我在北京守候消息。半夜1點,我從國務院扶貧辦一位處長家得知好消息后,冒著鵝毛大雪,跑步一個多小時,回到地下室旅館,告訴一同駐京活動的副縣長。我們倆又高興又激動,抱頭痛哭!   按照中央要求,凡“國定貧困縣”都要有一個中央部委“對口扶貧”。當時,全國592個貧困縣都想爭奪財政部的“對口扶貧”。激烈角逐中,新化縣最終勝出,爭取到財政部“對口扶貧”,長達七年。   楊國吾告訴《財經(jīng)》記者,他曾被國務院扶貧辦一位熟識的處長稱為“老叫花子”。不過,楊國吾并無不快。他解釋說,對方如此措辭,他不覺得是諷刺,而認為含有對他執(zhí)著工作的肯定。   退休后的楊國吾也沒有閑著。他還時而進京,去中央部委為新化縣爭取到“全國水土保持重點縣”、“全國生態(tài)建設重點縣”、“全國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試點縣”等七頂帽子。楊國吾說:“每一頂帽子都意味著至少數(shù)百萬元的資金! 扶貧款成為“唐僧肉”   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號,新化縣等于種上了一棵“搖錢樹”。14年來,新化縣獲得的財政扶貧資金和因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而獲得的政策性傾斜扶持資金總計達十幾億元。   按照現(xiàn)行扶貧政策,中央對“國定貧困縣”的扶貧資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發(fā)改委系統(tǒng)掌握的“以工代賑”資金,重點用于貧困地區(qū)修路、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小流域治理等,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另一類是“扶貧辦定計劃、財政部門撥款”的發(fā)展資金,該資金由財政部門與扶貧部門會商后發(fā)放,重點用于發(fā)展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科技扶貧等。   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后,除了縣扶貧辦、以工代賑辦掌握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還能獲得扶貧貼息貸款。全縣農(nóng)業(yè)、林業(yè)、水利、交通、教育、財政各個部門都能借此得到各類扶貧資金。   據(jù)楊國吾介紹,這些扶貧資金名目繁多,多的高達數(shù)千萬元,少的也有數(shù)萬元。   這些財政扶貧資金,通常由各政府部門掌握、立項、實施、驗收。但由于缺乏來自扶貧對象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缺乏獨立的機構評價扶貧績效,這些資金更容易被浪費,甚至或被擠占、挪用。   《財經(jīng)》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獲知大量扶貧資金被低效使用的案例。如1996年至1998年,新化縣所獲果苗購置扶貧款高達3600萬元。這些資金分批分期下達到縣扶貧辦、山地開發(fā)辦、林業(yè)局等部門后,各部門自行其是,購進的果苗五花八門,大多數(shù)都沒有成活,成活的也不掛果。14年來,雖然有中央和省級重點扶持,新化縣至今找不到稍成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林和果樹林,甚至連橘子等南方山區(qū)常見的水果都要從外地輸入。新化縣號稱規(guī)模為10萬畝的藥材基地,其實也不足2萬畝。   扶貧技能培訓是另一例證。據(jù)記者了解,新化縣每年獲得100多萬元針對貧困農(nóng)民的技能培訓費。但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縣五所扶貧定點培訓學校,均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也不具備從事三年以上勞務技能培訓的資格。   記者在該縣梅山職校采訪時看到,該校系租用縣農(nóng)機學校一樓的三個房間,分別掛著“實踐操作室”、“餐廳”和“辦公室”的牌子。其中,實踐操作室不足30平方米,簡陋的水泥灶臺上,擺著十個銹跡斑斑的爐灶。很難想象,兩年來這里竟然“培訓”了400名廚師。但就是這樣簡陋的學校,每年獲得的扶貧培訓經(jīng)費高達60萬元。   在新化縣瑯瑭鎮(zhèn)白云村,村民對記者反映,2007年,瑯瑭鎮(zhèn)政府以該村名義申請到4萬元水改工程資金,但該村根本沒有建任何工程。在天門鄉(xiāng)林場村,上級撥付了8萬元人畜飲水工程款,惟一的“成果”,是村支書兄弟家修了個小水塔。   記者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一些扶貧貼息貸款也未真正用于扶貧項目。   新化縣“五溪造紙廠項目”是諸多類似項目中的一個。1995年,該縣槎溪鎮(zhèn)一農(nóng)民申請建造“五溪造紙廠”。經(jīng)時任縣委書記批示,他獲得貸款1200萬元。但后來此人下落不明,根本沒有建廠,1200萬元不知所終。   據(jù)新化縣財政局一位領導透露,僅1994年至1998年,新化縣共發(fā)放5000余萬元扶貧貸款,到期收回的僅有數(shù)百萬元。新化縣農(nóng)行有關人士表示,由于該縣扶貧貸款不良率驚人,2000年后,該縣農(nóng)行就很少發(fā)放扶貧貸款。   在新化縣,財政扶貧資金還成為權力者尋租的工具。由于扶貧資金來源和使用不透明,有相當多項目需領導批“條子”才能拿到錢。層層審批中,各類扶貧款常常被層層克扣。   據(jù)新化縣金鳳鄉(xiāng)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支書介紹,村支書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跑項目”。如不會“跑”,再窮也得不到扶貧項目。而費力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給主管部門的回扣至少是20%,有的高達50%。這筆錢還要給鄉(xiāng)鎮(zhèn)提成,真正留在村里的所剩無幾。   長期以來,“跑項目、爭資金”是新化縣及鄉(xiāng)鎮(zhèn)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項目前期經(jīng)費”是必須付出的成本。據(jù)該縣審計部門查證,在新化縣相對貧困的石沖口鎮(zhèn),2007年報賬的煙酒餐飲發(fā)票百余萬元,其中注明“跑項目”的經(jīng)費達80萬元。   僅有1.6萬人口的金鳳鄉(xiāng),2001年-2003年餐飲發(fā)票高達130萬元。1996年,時任縣扶貧辦主任陳貌聰以扶貧辦名義為私人企業(yè)石新銻品廠作擔保,借扶貧貼息貸款100萬元,并以縣扶貧培訓大樓作為抵押。后因該筆貸款一直未歸還,2003年5月,新化縣法院判決縣扶貧辦負連帶責任,將扶貧培訓大樓及扶貧辦10萬元債權判賠給縣農(nóng)業(yè)銀行。   更有甚者,扶貧資金還被用于“賄選”。據(jù)婁底市紀委有關人士透露,新化縣原財政局長陳程南涉嫌挪用扶貧資金,為其內(nèi)弟段芝庭“買選票”。 2003年2月5日,陳程南向水車鎮(zhèn)東溪村、錫溪村、日樂村三名縣人大代表每人支付5000元,希望他們支持段芝庭競選副縣長。這也是陳程南被立案調(diào)查的導火索。
    2008-10-12 14:37:08
    2008-11-06 23:16:23
    看看家鄉(xiāng)的父母官們每天都在想什么?干什么?就知道原因了
    2008-11-11 16:34:05
    是誰用了窮人的錢? 誰的箱底壓著窮苦人們的活命 錢?說起來我離家二十年了本不想過我了解家鄉(xiāng)的這種事,可年年回家年年見的全是讓人傷心的人和事當官的在做什么啊?
    2008-11-12 22:12:32
    我為新化人感到悲哀!
    2008-11-12 22:14:11
    這只是冰山一角吧!
    2008-11-22 15:57:56
    把新化說地如此美好,為何還是如此之……………………
    2009-1-09 04:54:24
    新化的官也應該想為民所想。更有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思想。為官嘛更應該時時想著人民,帶領人民走向富強!
    2009-1-11 16:06:52
    不是新化人民不奮斗,是缺少好的領導,中國官場的陋習在這里超常發(fā)揮,受苦的還是群眾。
    2009-1-18 22:02:04
    !他媽媽的新化當官的都是貪官.把新化搞成那樣.要不是復印店風暴的話.新化人現(xiàn)在有的可能飯都沒得吃!!
    2009-1-31 16:15:20
    新化(包括下面那些鎮(zhèn))當官的一個不留,全他媽的去喂豬去。一個最起碼的冶安都搞不好還能做什么?
    2009-2-06 15:05:35
    收藏了 好詳細 弘揚家鄉(xiāng) 我自豪 心情日記:最近迷上時時樂
    2009-2-27 17:41:04
    日他娘的新化土匪太多了,土匪總部在新化政府里。
    2009-3-11 22:38:12
    真的是不知怎么說:我的家鄉(xiāng)

    ★ 友情鏈接 ★  洋溪槎溪信息  洋溪槎溪交友中心  槎溪信息網(wǎng)  槎溪論壇  圖文軟件下載  網(wǎng)站收錄導航  網(wǎng)址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