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间性与传统文化的复兴”讲座纪要
2024年10月16日,清华历史讲堂“历史性,时间性与传统文化的复兴”讲座在365bat线上平台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本次讲座由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本次讲座由Université Paris Cité(原巴黎七大)教授、法国国家学院院士毕游塞(Sébastien Billioud)主讲,由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教授方朝晖主持。
讲座开始,方朝晖教授介绍了毕游塞教授的教育履历及研究领域,强调了毕游塞教授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背景和在中国近现代儒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中的深厚造诣。本次讲座主题涉及毕游塞教授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21世纪中国儒学的复兴问题。
毕游塞教授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历时性体制(régime d’historicité)与时间性体制(régime de temporalité)。历史性体制具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种维度,是对长期历史局势及其转化的观察工具,主要关注人们在当下的角度如何感知过去、期待与预料未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的历史性体制可以共存。而时间性体制所关注的则是当下,是日常生活的节奏,是每个人对时间的短期经验与感触。
在这种框架下,随着帝制中国的崩解,儒家失去了主宰性和整体性,而成为了碎片的集合体,依托于不同的躯壳之上。此时,中国显然受到社会进步论或目的论的影响较重,在驱逐儒家的同时,也仍然立足于现在,“未来”成为了时人思考的主体。
紧接着,毕游塞教授引入了自己在中国长时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他敏锐地观察到现代儒家复兴以2010年为分界线,是一个从民间(非官方的、非精英的)逐步到官方(正式的、精英的)的过程。并进一步认为,儒家复兴的重要背景之一在于对当今社会与在社会中的个人状态的悲观看法。出于对异化后的社会的批评和反省,对儒家的关注可以进一步帮助每个人重新感应(resonance)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毕游塞教授通过一些田野调查的访谈或案例,进一步佐证了当前社会对现代性的批评,以及时人如何借助儒家来对抗物化世界(即不感应世界)的背景。
最后,毕游塞教授提出,当今中国大陆的儒家复兴本质是一种对“过去”的新想象。不论是祭祀还是教育,民间对经典的接触不通过诠释和研究的进路:经典所提供的是活跃的生命资源和象征资源库,而非一种精英式或主宰式的传统。此时,人的行为通过象征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经典在民间的主要功能是在行为中提供扮演媒介角色的象征体系。
在讲座的尾声,方朝晖教授总结了毕游塞教授的主要观点,并进一步提出我们如何以儒家的视角看待并理解现代性在当代中国的产生及去路。之后,毕游塞教授对在场师生关于儒家复兴与两个结合的问题、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以及有关中欧历史性体制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回复。
毕游塞教授精彩的讲座引发在场听众的深刻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