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考察学习纪要
10月28至30日,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孙正军老师及人文学院、日新书院学生高鑫、肖洋、施世泉、刘宇航、黄启宸、伍震宇、李凯旋、严雨頔,一行九人前往山西大同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先后参观了大同古城墙、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关帝庙、善化寺、大同市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等遗址古迹。此次考察深化了同学们对历史细节的了解,增强了历史时空感。
2023年10月28日下午师生一行分两批乘坐高铁前往大同。抵达酒店并稍事休整后便去用餐,餐毕,大家步行前往大同古城墙考察。大同古城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最早是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城池,而现存城墙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从永和门出发,沿护城河一路行至永泰门后登上城楼,在参观完雁塔后结束行程,回酒店休息。([注]雁塔 又名文峰塔,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
29日上午8点半前往云冈石窟,自昙曜广场入,简单参观了灵岩寺后便开始了对石窟主体部分的考察学习。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中区也即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也称“昙曜五窟”,其窟制相同,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令人瞩目。如第十六窟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第十七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第十八窟佛像据说以太武帝拓跋焘为原型,身着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等。
东区则以“双窟”为主,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塑像题材多样化,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日益增多。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窟内四壁分层布龛,南壁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如:鬼子母失子缘、二兄弟出家缘、尼乾子投火缘、天女供养缘等,这些故事均出自于昙曜高僧所译的佛经《杂宝藏经》。第十二窟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形式侈丽、场面壮观。西区即二十窟以西的洞窟,是最晚开凿的,中小窟多,洞窟内部日益方整,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云冈各处。
下午的考察围绕市区古城内的诸遗迹展开。首先是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我们考察了大雄宝殿内的精美壁画以及薄伽教藏殿中的弥勒、菩萨造像,另外也参观了普光明殿、华严宝塔,了解学习中国佛教历史、寺庙建筑风格、佛教艺术等。后续则依次参观了九龙壁、关帝庙和善化寺等建筑。参观九龙壁了解到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雕刻艺术;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始建于唐代。
下午5点半,大家结束在大同古城的参观学习,并对一天的考察进行初步的总结交流。
30日上午8点半,师生一行人乘车前往大同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着重反映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包括“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再现了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生活景象。
在“魏都平城”陈列中,司马金龙墓及所出文物为展览的重中之重,如彩画漆屏风、石雕棺床、陶骆驼及牵驼俑、陶俑阵等。彩画漆屏风的木板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均绘人物四层,每层又为一单独画面并附榜题;漆画所绘故事内容为列女、孝子、高士、逸民等,体现了墓主生前思想意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石雕棺床前立面石板呈倒立山字形,上部以波状缠枝四叶忍冬纹作长方形边框,中间雕波状缠枝忍冬纹,波心内雕呈各种游戏坐姿的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和珍禽瑞兽。三只床足以连珠纹为边框,框内高浮雕四个力士,具有强烈的南印度风格。而在参观到北魏“长安人□□”墓砖铭时,有同学注意其铭文中特别强调“长安”人的身份,师生就此问题做了讨论交流,并表示后续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后再做探究延展。
下午2点半,众人前往北朝艺术博物馆(北魏明堂遗址)参观。馆内设有“北朝历史文物展”,所陈北朝文物,举凡佛教造像、葬具、陶塑、牌铭书法等,不仅见证了平城时代墓葬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更体现了北朝多元文化汇聚和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时代特点。
其中,‘魏碑风骨’单元展示了自北魏至隋的55方墓志,墓志主人的身份以皇室贵族、世家大族、达官贵人为主,反映了北朝各时期书体的特征及演变发展规律,体现了魏碑书风异彩的多样化风格,是魏碑书体的集中体现。由于时间有限,在详细释读讨论《城阳宣王拓跋忠》《陆净墓志》《王休墓志》等几方墓志后,便继续参观其他藏品。“石雕气象”单元则展示出了相当数量的仿榻的石床,不仅表现了当时高超的石雕工艺,还详细呈现了棺床的起源与使用,以及从榻到棺床、石棺床形制的发展演变。
综上,本次大同之行考察了云冈石窟、大同市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及大同古城里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古迹,了解了北朝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进一步感知其民族大融合、文化大汇聚的时代特征,拓宽了学术视野,增强了历史时空感,收获满满。
(李凯旋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