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通典》与中国制度史”学术工作坊纪要

“《通典》与中国制度史”学术工作坊纪要


2022年11月5日,由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新书院联合主办的“《通典》与中国制度史”学术工作坊在365bat线上平台未来媒体实验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和365bat线上平台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参会,围绕着“《通典》”与“制度史”两个关键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开幕式上,365bat线上平台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丽娱先后致辞。张国刚回顾了《通典》产生的历史基础,指出《通典》之类的典章制度著作之所以出现,与时代的需要、制度史的发展以及史学著作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他提到《通典》的主要贡献在于新内容、新知识、新体例。张国刚还从东西比较的视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应从“礼治”走向“法治”。 吴丽娱表示以《通典》为代表的传世史书对于制度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普遍重视新出文献的今天,更要深入发掘和运用传统史料。同时,她还指出《通典》的写作与杜佑本人的经历分不开,因此进一步的研究要从对杜佑本人的认识出发,站在唐朝学术的角度来对杜佑创作《通典》的内容方式特色做全面的理解。开幕式由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顾涛副教授主持。

39E604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刘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英、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教授侯旭东、香港科技大学语文教育中心讲师刘璐分别发表了题为《日本宫内厅藏北宋本〈通典〉鉴识》、《宾嘉之间:〈通典·礼〉对唐以前元会和朝聘礼的认识和编排》、《青衣行酒亡天下?——“单于无北顾之怀,猃狁有南郊之祭”析论》、《出经入史:杜佑〈通典〉经学思想研究之缘起》的学术报告。

1D7013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杨英主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讲师范云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永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铭、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明真、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博士生赵悦、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黄秋怡分别发表了题为《礼书乎?史志乎?——论〈通典〉礼议的文本来源与性质》、《隋唐皇帝郊社祭礼再研究》、《永为常式:唐代官僚葬给吉凶卤簿的制度化机制探讨》、《封建与官僚之间:〈宋书·礼志〉所载朝服印绶制度中的多元身份》、《晋在汉唐之间:试论〈通典〉汉晋唐太庙制度之书写与杜佑意旨》、《情理两得:唐初丧服改制背景下〈通典·凶礼〉情理关系观察》的学术报告。

293A1E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赵永磊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沈蜜、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副教授孙正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黄晓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许洪冲、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副教授顾涛分别发表了题为《制度是如何成为“典”的——〈通典〉与国家治理传统的典制逻辑》、《不属九州:杜佑岭南九州分野言说试析》、《化经为史:论郑樵〈通志略〉的生成》、《乾隆帝与“续三通”的纂修》、《〈通典·礼典〉的结构与法源——以“郊天”为例》的学术报告。

在每一场学术报告之后,学者围绕《通典》与制度史研究,尤其是礼制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高密度的自由讨论与交流,提出了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见解。会议的最后,顾涛老师再次表达了对与会学者的感谢,感谢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感谢线上观众的参与,并提出了对明年再开第二届工作坊的期待。晚上18:00,本届工作坊在意犹未尽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文:杨克/ 图:商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