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古代史系列讲座第三讲纪要

【清华历史讲堂】李伯重:改写历史的“泰兴号”海船

 

311日下午,我系清华历史讲堂中国古代史系列讲座第讲在蒙民伟人文楼B219教室举办。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改写历史的“泰兴号”海船,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365bat线上平台教授李伯重主讲,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阿风教授主持。(讲座分为四个部分)


一、被遗忘的东方泰坦尼克号海船

“泰兴号”海难在世界海难事故排名中非常靠前,甚至在有的排名中能排到第三位。这艘船走近人们视野,源于一家澳大利亚的商业打捞公司,他们将“泰兴号”打捞出来后,将打捞报告写成一本书出版,题为The Legacy of The Tek Sing。称这艘船为Tek Sing中文船名的惺,显然是根据闽南话发音翻译。但具体的中文名称应当是什么,有很多看法,译为泰兴也存在一些争议。遗憾的是,目前在中文典籍中找不到这条船的记载。

“泰兴号”在体量上非常大。工程人员根据残骸测算,这条船排水量有1430吨,满载重量约为1000吨,船总长59.1米,主桅高34.68米,船宽12.93米,船舱数量15个。作为一条木质海船,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这条船通常能够载客1600人以上,船员约200-300人,出发地是厦门,目的地是巴达维亚(雅加达),航行2000多海里,大概要在海上航行三周时间。

“泰兴号”是一条货船,船载货物包括由居住在南洋的中国、日本、英国、瑞典和法国商人订购的大量瓷器,总数约100万件。瓷器内和瓷器之间填满大量茶叶,借以增加固定性,避免动摇。茶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物之一,此外还有生丝、漆器、竹制家具、墨、纸、朱砂和器械等等。

“泰兴号”曾在海上远航次,最后一次是道光二年,也就是1822114号出发。船长叫做游涛蔻(Io Tauko),在海难前的5年中,他每年都驾驶这艘船要在这条航线上往返一趟。这次出航,船上载有约2000人,其中200-300人是船员,其他为劳工和商人。2月初行驶到今印尼海域,为逃避海盗劫掠,船长临时改变航线,企图穿越盖斯潘海峡。25日晚,行驶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贝尔威得浅滩水域时遇到飓风,船触礁沉没,仅198人被先后经过的小型中国帆船万康号和英国船印第安纳号救起。泰坦尼克号所有人加在一起是1700人,海难后很多人被救。而泰兴号全员约2000人,最后获救只有100多人,死难者人数超过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所以说这场海难非常大。

 

、从丝到瓷:中国海上贸易的新阶段


中国的海上贸易常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丝绸在中国海外贸易中,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直到明代后期,西欧经济兴起,需要大量中国生丝,才产生了大量的出口。从贸易量而言,瓷器和茶叶的贸易量要比丝大得多。海上瓷器真正的出口大概从唐中期开始,至宋代,中国瓷器产量质量大大提高,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也发展迅速,瓷器才真正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藤本胜次说:中国的陶瓷产品,其中以中档产品为主,价廉物美,很符合印度洋地区的消费能力。而这一时期航海技术的变革使得陶瓷贸易得以大规模地进行。因此,藤本认为阿拉伯商人对中国陶瓷的兴趣浓厚是到了宋代以后,此时陶瓷器物已取代丝绸,成为南海贸易中最引人瞩目的商品。到了明后期,高档中国瓷器的主要买主是欧洲人。

从水下考古的成果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最早发现的实物证据是一条唐代沉船,叫做黑石号。根据考古学家秦大树先生对这条船的研究,9世纪前半叶越窑瓷器外销还十分有限,到了10世纪后半叶,越窑瓷器一跃成为陶瓷外销的主要产品。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一号海船遗骸,是一条宋代沉船,船内现存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截至20161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1997年,在马来西亚海域附近发现的沉船有中国瓷器10吨之多,研究认为这些瓷器来自中国的景德镇,且年代为明万历时期,因此这艘沉船也被称为万历号

海上瓷器不仅通过正常的贸易,而且也被大量走私。1694年,一位荷兰馆员写信给巴达维亚殖民当局说,私人带来数量巨大的和随之而来更多的走私瓷器,使得荷属东印度地区瓷器价格大幅下降。据统计,巴达维亚每年进口约200万件瓷器。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商人把2500-3000万件中国瓷器运到了欧洲。弗兰克认为,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垄断着世界市场上的陶瓷,80%输往亚洲,16%输往欧洲,但是后者的价值达中国瓷器出口总值的50%

茶叶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出口货物。到1716年茶叶代替丝成为中英贸易的主要商品。在1684年到1704年间,有明确记载来到厦门的英国船有30艘左右。英商船在这段时期在厦门的购买金额平均每年达到15万两白银。

 

三、 驶向南洋:三大洋海上贸易的汇聚点

 

所谓三大洋,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17世纪末,由于国际贸易模式发生改变东南亚地区贸易商品主体不再是香料和木材,而是广泛多样的农产品和冶金产品。由于本地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进行开采、生产和加工。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中国劳工被一艘艘船只从福建或广东输往东南亚各地18世纪末,每年前往西卡里曼丹的中国移民估计达到3000人。清代海外移民在鸦片战争前后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前,移民人数从明末50万增长到1840年的100-150万左右。鸦片战争后的71年,中国向海外移民扩大到20世纪头十年的700-900万。中国人在海外不是作为殖民者出现,而是从最辛苦的工作开始,从事种植业、开采业等等。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达到新加坡,建立了英国的海峡殖民地。为了使这个殖民地变成东方贸易中心,他大力招揽中国商船。第一艘到达新加坡的中国帆船是从厦门港出发的,日期是1821218日。到1823年,新加坡已取代雅加达成为亚欧之间海上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当时从厦门港到新加坡的商船数量虽然不是最大,运载货物价值却超过广东船,独占鳌头。福建商船运载的货物主要是福建特产的瓷器和茶叶。根据当时的记载,中国帆船的贸易领域遍及东南亚各大港埠。1820年前后,驶往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帆船总数约295艘,总吨位85200吨,其中福建商船占有很大份额。

 

、改写历史的“泰兴号”:新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

 

我们弄清楚了“泰兴号”的故事是什么,它运载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重大功能。那么它在学术史上有什么意义呢?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我的看法是它改写了中外关系史。

我们常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闭关自守,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然而这些论断并不符合实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郝延平先生认为,按照一些西方贸易商的说法,广州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为国际贸易提供便利的最好的口岸之一中国与西方在广州进行贸易公行负责。然而郝先生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并不限于广州,而且也不完全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是一个严格的垄断性的公司。这个论断引起了学界注意,很多学者也在挑战这个学说。

黑格尔曾说,中国人缺乏欧洲人那种海上冒险的勇气,而宁愿守护着大平原农业的季节性律动。但是,史景迁指出:虽然清代统治者还缺乏对海上冒险的兴趣,在点黑格尔基本上是说对了,然而勇于海上冒险而积累了庞大财富的福建商人,若是看到黑格尔的此类陈述可能会十分错愕。

事实上,广州只是清代诸多通商口岸中的一个,并没有垄断中国对外贸易。广州之外,厦门的兴起就是得益于海外贸易。此外还有很多开放的口岸。对朝鲜开放的口岸有盛京、凤凰城、中江;对俄罗斯开放的有库伦、齐齐哈尔、恰克图;对中亚开放的有喀什葛尔、叶尔羌;对南亚开放的有西藏各口岸;对西洋、东南亚开放的有松江、宁波、厦门、广州各海口。此外,中国也不都是等着外国人过来贸易。比如英国的大金融家内森·罗斯柴尔德1836年去世时是19世纪初期西方最富有的人,他的财产在1828年时价值530万美元。而清代广东行商伍秉鉴,在西方史料中他被称为浩官(Howqua财产价值5600万美元,曾被西方杂志评为世界千年五十富之一。他的怡和行的茶叶畅销欧美世界。不仅如此,他也是最早在西方投资的中国商人,很早就接触西方金融体系,并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甚至还扶持过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由此可见,中国人进行海外贸易,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西方人。中国船只也并不只是在东南亚航行,比如《东帆西扬》所载的耆英号,就进行了环球航行历史学家杨国桢先生指出,福建沿海地区的民众就是以海为田的生命共同体。


 

这里我还要指出:历史并未结束。1980-2010年,中国出口年增长率高达15%,高居世界榜首。20201027日彭博社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其说是惊天动地,不如说是回归常态。中国在现代制造业和贸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也是如此。我们抱怨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厂,为商场里充斥中国制造而烦恼。但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一直是主要制造业中心和出口国,能够生产出规模惊人的贵重商品。宋朝经历了一场近乎工业化的革命,比英国早了7个世纪。丝绸和瓷器都是中国的发明,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消费品,也就是那个时代的Phone。在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前的几个世纪,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跳动心脏,贸易的纽带从中国南方横跨东南亚和印度洋,延伸到波斯湾和红海。


(耿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