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财税史论坛(2018)” 顺利举行
2018年12月15日,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365bat线上平台财税史联合课题组、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365bat线上平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365bat线上平台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财税史论坛”在365bat线上平台召开。
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在365bat线上平台近春园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仲伟民教授主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赫治清研究员以及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陈争平教授分别致辞。主题演讲分为上下两场。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魏文享教授主持,陈锋教授厘正了“财政”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并从“名实之辨”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晚清以来“财政”机构的出现以及“财政”实质的变化;许檀教授从市场、行业与税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华北的三大药材市场:安徽亳州、河南禹州以及直隶祁州,并比较了三者之间商业规模与商税税收之间的关系;顾銮斋教授在回顾我国学者对欧洲赋税财政史研究的基础之上,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目前欧洲赋税财政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征税依据、税权问题、赋税结构等等;龙登高教授和伊巍博士首次利用上海浚浦局外文档案,梳理浚浦税的变化,探讨了近代海关特殊税制创新与疏浚公共事业资金的供给模式,分析了中外合作博弈下疏浚公共事业机构的形成、运营与特征。
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研究员主持,何平教授从明初洪武型财政讲起,具体论述了一条鞭法和赋税征银之后的“白银陷阱”,由此延伸至明清财政中的货币困境;魏文享教授介绍了晚清民初西方所得税的引介及本土试行,分析了其结果产生背后的诸种因素;黄纯艳教授从财政分配的视角探讨了宋代财政体制的变革,包括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机构间的财政分配如何实现,宋代是否存在“地方财政”及何时出现“地方财政”,宋代出现的窠名分隶等若干新的现象如何形成,有何目的等问题,揭示了宋代财政体制新的面向;倪玉平教授通过统计咸丰时期的关税数量,讨论了咸丰朝商税的主体关税和厘金,认为咸丰朝已经开始了由传统的地丁钱粮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向以商税为主体的商业型财政转变,与世界主流道路相同,提出可以从财政权的角度重新思考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即财政本身在此时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重大拓展。
下午的讨论按照论文研究时段分为两组,即明清和近代,分别在365bat线上平台近春园会议室和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文北楼进行。每一组的讨论分为两场,第一组内容丰富,第一场涉及明代的商屯、钞银易位、钱法盐法、清代杂税等问题,还包括对于明清经济史料数据运用的基础反思。另就关税问题单设一场,不仅有诸如崇文门税关、太平关等常关的个案考察,还包括户部内务府关税盈余分配和杭州商税税额的议题,另外还有对太平天国冲击下晚清榷关的整体审视。第二场的讨论多将财税变化与晚清民国的大变革相结合,包括印花税、遗产税、火柴税等个别税种问题,国民捐、行欠清偿等现象背后体现的国家转型,清末民初地方税的形成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裁厘改统等。最后,由倪玉平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智勇和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柯伟明分别代表第一组和第二组做了总结发言。
总体来看,会议论文所运用的资料颇为丰富,包括正史、地方志、档案资料、报纸等等。会议点评也十分精彩,引发诸多讨论。参会人员除了学者之外,还包括一些年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财税史研究的后备力量。本次会议论文所讨论的内容已不单单是财税史中的收支和财政管理问题,更将其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结合起来,由此更为深入地探讨财税背后所折射的一系列深层命题。
(供稿: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王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