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历史系学子丰富多彩的英国学术之旅

 

                                                      历史系学子丰富多彩的英国学术之旅


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14级 刘梦霏

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15级李韶星

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17级吴羚靖


2018年11月2-9日,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的博士生刘梦霏、李韶星、吴羚靖,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三位博士生高丽、刘翔鹏、乌昵尔,应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大学历史系邀请,前往英国进行了一周的学术交流。她们在杜伦度过了四天,在伦敦度过了两天,既领略了英国乡村的风光,又体验了大都市的繁华,可谓是一次丰富的学术与精神之旅。

这次交流,在几个方面都非比寻常:第一,这次交流是一个全是在读博士生的团,没有带队的老师;此外,这也是一次跨校的博士生联合团,在梅雪芹老师与北大高岱老师的信任下,刘梦霏和北大的高丽同学忝充其职,对于全团同学来说而言都是一次对于独立性的社会锻炼,同学们在旅途中的同侪交流也非常充分;第二,英国杜伦大学慷慨地承担了学生们全程所有的旅行和食宿费用,并做好了各种学术、生活与旅行安排,使同学们在英国的经历丰富愉快;第三,在杜伦的集体行之外,同学们还在伦敦度过了两天,无论是收集学术资料,或是游览名胜,都各有收获。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丰富、充实而又自由的旅程。能够在研究生阶段有这样一段经历,同学们都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栽培所创造的机会,也为这次经历中所学到的各种东西而感到由衷地喜悦与感恩。

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又译作达勒姆大学,是世界百强名校,英国前十名校。杜伦大学是一所位于英国东北部小城达勒姆的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同为传统学院制的英国联邦制大学,这三所学校是英格兰地区最古老的古典大学,统称“doxbridge”。作为英格兰第三古老的大学,杜伦的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072年的达勒姆堡和大教堂,杜伦城堡和大教堂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杜伦大学在英国大学有很高的声誉,该校在各类排行榜中长期处于英国第4至第6的位置,而且是唯一一个所有学科均排名英国前10的大学。杜伦大学也是著名的科英布拉集团和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之一。2018年卫报(The Guardian)排名位列全英第4位,英国文学、历史学、化学、地理学都位列全英前4。在历史学的单独排名中,杜伦大学常年排名前三。这次为同学们做好出访安排的,正是这个久负盛名的历史系。刘梦霏在2017年9月-2018年3月曾应邀于杜伦大学历史系访学,师从当时的系主任、现在的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Jo Fox并幸运地加入学校最有名的城堡学院,在这个美丽、古老而充满魔力的地方留下了非常充实而美好的回忆。这次故地重游,不再是杜伦的学生,而是一名受邀而来的宾客,这种身份的转换也使刘梦霏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杜伦。由于这段经历的关系,这次旅途对刘梦霏而言除了学术上的智力激荡之外,也具有情感上的价值。

在会议开始之前两天,历史系为同学们安排了对杜伦大教堂的参观和对杜伦城堡的参观,会议期间更是安排了东方博物馆的参观。这些地方刘梦霏虽然之前十分熟悉,但是确实是听过了详细导览之后,才全面了解到这里一砖一瓦背后的历史。杜伦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几个世纪来变化极微;导览中,同学们看到18世纪时的风景画中的杜伦和今日杜伦几乎毫无差别;杜伦城堡更是迄今为止最老的仍在使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尚在杜伦城堡学院时,刘梦霏作为学院的普通学生也曾在这个15世纪起就屹立至今的城堡中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深感在这种一砖一瓦都浸透了历史的古建筑中,翻过的每一页历史书,都似乎在周围的空气中复活。她说,“曾拍过哈利波特的杜伦大教堂,自11世纪完工起,曾管理黑衣的本尼迪克特修士每日日程的大钟,至今仍在每个上午下午傍晚敲响;教堂门口曾庇护过逃奴的被磨得锃亮的怪兽头拉环,今天仍被游客仰视,并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上;曾见证过杜伦王子主教驻陛地狩猎女巫的河边的柳树,至今仍婀娜多姿地立在河边;历史系所在的north bailey的凹凸的砖石地,不知曾多少次被黑衣修士、要迎战苏格兰人的士兵、杜伦大主教的脚踏过,而今又在学子每日匆匆之行中继续被磨得发亮。作为历史系的学生,能切身体验到这种历史一直活着、一直被延续的地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能不说是最大的幸运。”

针对这几日游览,吴羚靖同学也颇有心得。她说:“去年,我也曾在英国待过一个多月。与上次直接从北京飞伦敦不同,这次我是从旧金山飞伦敦。从北京到伦敦是两种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从旧金山飞伦敦我感受到的是西方文化内部的差异,尤其是从下飞机开始,我就会不自觉地对比英国与美国西部加州在社会风貌、日常服饰、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异同。去年来英国的时候,主要是英格兰西南部一带活动,而杜伦给人的感觉与德文郡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杜伦的四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久负盛名的杜伦大教堂和杜伦大学城堡学院。杜伦城市不大,但有别样的英格兰北部风情。红砖平房、各色屋顶瓦片,尤其是站在横跨威尔河的千年古桥上环视周边景观、仰视城堡和教堂时,顿时仿佛穿越到那个追求“如画美”的时代。”

针对开会的两天,同学们更是各有收获。虽然他们会前都已经读过系里发来的摘要,但开会的两日仍然被杜伦学子报告的多样性与学术质量所震撼(会议日程见附件1)。这次的跨校博士生论坛包括北大、清华、杜伦三校博士生与博士后,报告主题也都略尽各自研究方向的精华。从17世纪早期的家庭史折射的清教生活、服装与织物折射的英国对于日本文化的理解、16-17世纪英国宫廷外交中的着装问题,到比德对王权的理解、圣经文本与美索不达米亚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杜伦学子的报告完美展示了如何基于扎实的史料做出创新的研究来;北大博士生们的报告展示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扎实基础;清华学子的报告则展现了环境史及数字人文等新兴方向的关怀。三校的报告交相辉映,是参加过的博士生/后论坛中最有启发性的一次。

李韶星在6日上午的论坛上率先发表了《1970-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治理政策》的报告。他说,1970-1972年这短短的两年时间本身是美国治理水污染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方面美国依然使用传统的政策来治理州际间的河流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联邦政府也在开始寻找和酝酿新的政策来解决日益突出的水污染问题。他的报告涉及到中国和英国以外的第三国家的环境史,引起了出席本次论坛的学生和教师的广泛讨论。不少学生就李韶星同学的演说进行了提问,杜伦大学历史系泰勒教授也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李同学再接再厉。泰勒教授认为,水污染问题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和治理的一项基本问题,美国和英国既有相似之处,又在治理的方式、道路的选择和政策的探索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可以成为李同学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刘梦霏报告的主题是针对于电子游戏如何与历史结合的一些方向性思考,在梳理了西方学术史的基础上,也分享了自身的一些实践与心得。她着重讨论了将游戏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时可行的五个方向,并且指出电子游戏可以成为其他历史形式的补充,特别是在塑造社会认同,培养生态意识方面。她的报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杜伦的博士生Richard Ruffling Jr说“很高兴能了解到一个以往被我们忽略的领域有多么丰富的研究,我认为电子游戏在认同方面的作用可以和现有宗教学的研究相配合,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吴羚靖在本次论坛上展示的是博士论文的选题,报告后得到Taylor教授和杜伦同学的积极回应,他们的提问使吴羚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她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应该更加突出、哪些方面应该更加详细。尤其是杜伦参会同学里也有两位做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在会后吴羚靖和她们就物质文化史视野和史料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会议之外的学术交流也很充分,除了得到各种鼓励和肯定之外,刘梦霏还得到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惊喜的是从杜伦的学友处取得了许多他们成长中看过的德鲁伊主题的电影的介绍,恰好补上了刘梦霏本身研究仅限于传统史料与电子游戏中间缺失的一环。历史系主办的晚餐上,杜伦的各位学友互相讨论,在刘梦霏随身笔记本上写下电影清单的场景至今仍令她内心温暖。她说:“创新研究往往会面临诸多桎梏,其中最大的倒不是被人批评,而是被人轻视,视作儿戏而得不到任何建设性意见。和杜伦的诸位学友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也面临同样或相似的处境,因此而更珍惜大家提出的批判性建议,也颇有找到同道,诸道不孤之感。”此次会议将原本没有机会交流,分散在历史各个狭窄子领域的青年学子聚到一起,使同学们在不同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点,可谓是最大的收获。诸如,杜伦学友跟刘梦霏商讨的“地点/景观的历史再现与文化认同”的主题研讨会,她就很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京举办,希望能有机会将这些精彩的同行和精彩的研究带到国内,以延续和激发更多的讨论。

依依不舍地离别杜伦后,同学们一路看着乡村风景的变迁,来到了伦敦。赴英不易,除开会之外,毕竟还要和现有的博士学习阶段相协调。同学们在伦敦各有安排、各有收获。李韶星和北大的同僚一起,在伦敦的书店度过了不少时间,搜集了很多研究相关的资料。吴羚靖在伦敦主要去查大英图书馆的印度事务部档案(Indian Office Record)、藏于丘园的馆长书信收藏(Collection of Correspondent of Director)和其他20世纪关于檀香木的博物学研究档案。得益于资料管理员的耐心和敬业,她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和丘园图书馆度过了完美的四天查档之旅。当她到达大英图书馆之后,才被告知IOR档案每日每人只有10个调档限额,这和她事先调研的查档限额有出入。于是她就试着与工作人员沟通,告诉他们特殊情况并且出示在伯克利合作导师的介绍信,亚非阅览室读者流通部的工作人员在考量吴羚靖的情况之后给她增加了调档限额,并耐心告诉她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查阅完想要查的资料。相对于大英图书馆,丘园图书馆的工作更加细致。在去英国之前,吴羚靖就与图书馆的Kate有邮件来往,预约好要查的资料类型和到馆时间等。等她真正到丘园时,他们已经将所有事前告知的资料都准备好,并且还提醒她说他们有一些未整理的档案可能与她的课题有关,如果当天有富余时间,可以再继续调档。果真,吴羚靖在那些未整理的档案里发现了印度迈索尔地区的农业、森林报告,里面确实有一些与19世纪初当地檀香贸易和种植相关的记载。吴羚靖认为这短短十天的行程收获颇丰,从学术交流、认知社会、结识朋友等方面皆是如此,她想“衷心感谢梅老师、Taylor教授、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在英期间相聚的朋友们!”

刘梦霏在伦敦的两天主要在大英图书馆度过,有针对性地为博士论文补充资料。由于之前访学时已办好了图书卡及各种手续,这次就轻车熟路地去手稿阅览室取提前预约好的十几份德鲁伊相关的档案研读。由于杜伦会议的启发和杜伦学友的建议,这次刘梦霏特别注意了德鲁伊作为口传宗教中圣歌的价值,预定了不少18-19世纪的乐谱资料。结果,还真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威尔士歌剧中的“大德鲁伊之歌”。除此之外,这次也找到了一些之前错过的遗珠,19世纪写德鲁伊的小说、20世纪的新德鲁伊的几个教团史,以及这些教团的通讯杂志这些一手史料大大补充了刘梦霏博士论文在讨论督伊德教经历各媒介复兴的过程中空缺的新德鲁伊教的组织结构的内容。幸运的是,离开英国的前一天,在大英图书馆刘梦霏还有幸参加了题为“digital conversation: history and games”的研讨会,重逢老友亦结识新友,为博士后阶段拓展研究方向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工作之余,在伦敦的两晚,刘梦霏一晚去国家剧院看戏剧“Hades town”,一晚看大英图书馆恰好在举办的特展“Anglo-Saxon kingdoms",怡情亦丰富研究,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状况了。她说,梅老师多年来言传身教,研究最好的时候是你对研究的内容衷心热爱时,生活中一饮一啄,莫不触类旁通、触发灵感,此行堪为此注。大概正是为此,离开英国后已月余,她回想此次旅行时仍颇有依依之情,在杜伦与伦敦的种种经历,仍清晰亲切如昨日。梅老师与高老师及清华北大两校历史系在院校合作时种下的种子,在杜伦历史系的亲切招待中长出了嫩芽。唯愿假以时日,这棵学术之芽能随着三方学子的成长而开出一片繁花似锦,年轻学子的研究亦能彼此支持,长出一片春天来。

会议在杜伦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举行(会场图)

附录:杜伦行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