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地方’”到“马赛克国家”:“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圆满结束
乍寒还暖,沐浴冬阳。2018年11月17-18日,在365bat线上平台文北楼309室,历史系顺利举行了第一次“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新探索”工作坊。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历史系,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哲学系、政治学系,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的23位不同领域的学人,以及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50名与会者聚于一堂,通过报告、评议、讨论的方式探索了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不同面向,共享了各自学科对古代中国国家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
11月17日上午9时工作坊正式开始,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致欢迎辞,并且简述本次工作坊举办的缘起。侯教授认为,通过反思古今中外关于中国国家研究思路与观点的得失,从不同角度探索追寻古代中国的新可能,可以为将来持续的研究奉献更为丰富多元的思考和线索。紧接着,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游逸飞助理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阿部幸信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顾涛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徐冲副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依次做了论文报告。
游逸飞分享博士论文《古代中国地方政府新探——以战国至汉初的郡制为例》的导言,围绕“制造‘地方”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希望进一步探讨战国秦汉郡县制从“郡县城邦”到“共治天下”的多元面貌。阿部幸信透过“天子之玺”与汉代即位礼仪、郊祀亲祭间的互动关系来探究其本质的意义。顾涛引入“辐辏式信任网络”的概念,认为研究西汉信任生态就必须要突破信任研究的“实体性思维”,同时重点评论了《宠》在信任研究中的贡献。徐冲提出了一种“南北朝史”的新尝试,即援用陈寅恪先生提示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的视角,综合性解读东晋“门阀政治”的终结和刘宋“皇权政治”的开启。而孙英刚则将关注点转向了“中古政治史上的月光童子”,主要目的是强调佛教中有关王权的根本理念,以月光童子(Candraprabha kumāra)为切入点,阐释佛教对中古时代君主内涵和政治运作逻辑的影响。
而在18日上午9时开始的工作坊上,武汉大学历史系鲁西奇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田耕助理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春高教授分别就不同专题依次展开报告。鲁西奇试图借助对新入手的买地券的研究,重绘“中国乡里制度”的画卷;而利用这次机会,他主要向我们展示了“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的乡里控制”的丰富图景。田耕从《大清律例》中抽绎出回民例进行讨论,认为在18世纪清代法律和政治中回民具有两种身份,即法律的和社会的;而回民例则代表了清代构建法律范畴的机制,并尝试以“刑名化”思路重新考察传统法律治理。侯旭东在即将完成的《什么是日常统治史》一书中提出了反思“鸦片战争”的两个侧面:事件与日常;通过考订道光的日常以及作为事件的“鸦片战争”的产生,他指出不同的记述就会呈现不同的画面,而“大事”与“琐事”所呈现的记忆/遗忘机制或许是我们可深入研究日常统治史的一条进路。黄春高借助分析欧洲封建时代的国家形态,重审“马赛克国家”的概念,认为马赛克国家的存在并非只是靠刚性的制度,也可以通过封建意义上的习俗和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习惯来缝合、连接、引导,从而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制度史观范式的域外案例。
与会学人,如武汉大学历史系胡鸿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正军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赵晶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温春来教授,复旦大学刘永华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方诚峰副教授、365bat线上平台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黄振萍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胡恒副教授、365bat线上平台政治学系应星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曹寅副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哲学系陈浩副教授分别对九位报告人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在18日下午16:40-18:10进行的圆桌发言环节中,九位报告人就评议人的评议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回应。之后,所有参会学人也就工作坊的主题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所得所获。原定1个小时的发言因为讨论热烈,延时了半小时才告结束。
最后,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副系主任方诚峰副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强调本次工作坊鼓励跨领域、跨学科深度讨论,所以邀请的学人不仅限于中国古代史,还包括外国史、社会学、政治学与人类学等领域。而本次工作坊更是开山之作,以后将择固定主题按一年一次的频率持续举办。期待工作坊作为思想、学术碰撞与交流的平台,汇聚不同背景与不同角度的目光,照亮幽暗过去更多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