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师生参加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
2017年10月27日至31日,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大会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等全球10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海德堡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东华大学、365bat线上平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及科研机构的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历史地理学者、经济学者、生态学者、环境科学学者,围绕大会主题“文明的生态足迹:东亚与世界”,穿梭古今,共同回顾人类活动与大气、土地、河流、海洋及各类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及交往的故事,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协同演化的历史进程,谋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梅雪芹,博士后陈林博,博士生吴羚靖、黄耘子,硕士生叶杉杉参会。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分别致欢迎辞。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先生、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及中国人民大学海外文教专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Donald Worster)、世界自然野生动物基金会的胡涛先生、台北“中央研究院”的环境史学者刘翠榕教授、纽约大学上海分校的环境法学者丹尼尔·古特曼教授(Daniel Guttman)分别以“生态文明:我们的思考与行动”、“谷缘与深谷:拓宽我们的历史感”、“从历史视角看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东南沿岸节能与减排实践”以及“中美环境法与环境政策发展比较”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并以不同方法探究了同一主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令听众充分领略到环境史的绚丽多彩和丰富意蕴。
本次大会共计35场分论坛报告及2场专场报告,内容涉及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野生动植物、微生物与疾病、人口研究、工业与环境污染、食物与环境变化、东亚环境景观变化、村镇个案研究、“人新世”与历史分期、环境思想与自然文化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环境史研究主题。其中,以“人和物的交互变奏”(On the Variation of Human'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Species)为主题的分论坛报告,由梅雪芹教授组织并主持,我系博士后、研究生充分参与。
梅教授认为,环境史区别于传统史学的鲜明特色,就是研究对象由“人的事务”拓展为“人和自然的事务”,历史叙述的主线则变成了“人和自然之物”之间复杂的互动。该论坛报告的4篇论文充分展现了这一特色——鱼、茶叶和橡树与人类的关系,成为了我们的历史研究的聚焦点。梅教授所提交的论文《河脏鱼殇:工业时代“泰晤士老爹”的命运及相关问题》(The Dirty River and Its Fishkill: On the Fate of Thames Salmon in the Industrial Age and Some Relevant Issues)将大西洋三文鱼作为“自然指示物”,讲述了工业化早期河水污染如何导致大西洋鲑鱼从泰晤士河消失的故事。与此相关,水质下降、鱼虾绝迹和疫病流行成为了人们为工业繁荣而付出的代价,这引起人们不断深入反思如何超越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如何在实践中探寻生态文明的发展新路。
博士研究生吴羚靖的报告题为“管控自然:18-19世纪英帝国移种中国茶与培育印度茶问题》(Governing Nature: Transplantation of Chinese Tea and Development of Indian Tea Dominated by British Empire during 18-19th Century)。她探讨了18-19世纪英国政府官员及博物学者如何利用英国政治影响力和相关知识,主导了中国茶的移植、新型印度茶培育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茶树的分布空间扩大,新茶树不断改变着印度的景观形态,而且英帝国也逐渐树立了对自然知识的权威解释,维护了其影响力和统治力。茶树分布与英国政府行为之间发生了双向互动,改变着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
《橡树图景的变迁:从生命之树、国王之树、国家之树到世界之树》(The Changing Image of Oak: From Tree of Life, Tree of Kings, Tree of Nation, to Tree of the World)是博士研究生刘梦霏的论文题目。该文借助大量的诗歌和图片,展示了橡树的自然特性与文化价值的联系,即18世纪至今橡树在宗教、政治、经济和游戏活动之中的不同意蕴。从前,橡树代表了人们对自然乌托邦的不懈追求。现今,橡树的形象被移植到游戏之中,人们通过玩游戏,操纵拟人化的橡树,体验着在想象中的自然世界尽情遨游所带来的酣畅淋漓。因此,无论古今,橡树作为一种文化形象,成为沟通人类心灵与自然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媒介。因作者在英国杜伦大学访学,由黄耘子代替其发表报告。
博士后研究人员陈林博从论文结构、核心观点和论文不足三个方面,简明地报告了他的论文《公平之死:美加“鲑鱼大战”中的太平洋鲑鱼条约>》(The Death of Equity: ThePacific Salmon Treaty in the U.S.-Canada “Salmon Wars”)。他认为,作为“自然指示物”的太平洋鲑鱼,在美加两国渔民间的“鲑鱼大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太平洋鲑鱼条约》开创性地设计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鲑鱼保护管理制度,但“重保护、轻分配”的设计缺陷,使它无法真正调和“鲑鱼大战”。因此,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开展广泛的双边、多边国际渔业合作,不仅是美加两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对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冲突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场同学就渔业资源数量变化与渔业冲突发生频次、中国与周边国家渔业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提问,报告人及多位日本学者参与讨论,不断把论坛主题引向深入。
最后,梅雪芹教授做总结性发言。梅教授非常感谢诸位报告人的报告,感谢现场学者的提问和参与。梅教授还通过她从事环境史研究20年的经历,将环境史对史学的创新总结为“与自然为伍”,并从五个方面作了解析,它们分别是“择自然为题,量自然为力,拜自然为师,以自然为镜,为自然代言。”她希望以此与参加论坛报告的学者共励,不断开拓环境史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为历史学的繁荣进步添砖加瓦。最后,梅教授播放了她和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命与环保教育总监李达华先生共同创作的《生态文明之歌》。在悠扬的旋律中,此次分论坛报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