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环境史理论与实践”——全国青年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环境史理论与实践”——全国青年学术论坛

2015年6月19-20日,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和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举办了“环境史理论与实践”——全国青年学术论坛。出席论坛的代表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石家庄学院、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以及东道主365bat线上平台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的青年学者。莅临论坛的嘉宾有国际知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365bat线上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和《学术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论坛开幕式于19日上午8点30分举行,由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教授梅雪芹主持,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彭刚到会致开幕词。彭刚代表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对与会代表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勉励与会的青年学者发挥环境史的独特优势,坚守历史研究中的人文传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不断提升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层次和境界。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甬坚教授以《从历史地理学到环境史:共性与差异》为题做了主旨演讲,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侯甬坚教授在演讲中就环境史和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它们各自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做了深刻分析。他还指出,环境史对历史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学科继承性,但也具有重要的原则区别。与历史地理学相比,环境史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第一,环境史更注重不同人群之间环境行为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而不是将人类活动作为一个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整体进行处理;第二,环境史同作为地理学的分支或亲缘学科的传统历史地理学不同,并不以自然环境本身作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而是应当聚焦于普罗大众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中的经验、需求和疾苦,承认并注重“环境可塑性”的研究。环境史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环境的社会历史性为研究前提,以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研究目的,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可以而且应当在历史地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各种选题和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历史性关系。此次论坛的举办旨在鼓励年轻一代环境史学人在既有的学术基础上不断推动环境史学科的发展。

紧接着,论坛分设世界史、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四个部分,安排与会代表先后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了互评交流活动。代表们的报告涵盖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方法、中国环境史研究中所应秉持的价值追求和心态、环境史学史、环境史史料学、典型的环境事件、区域性环境变迁、环境经济史、环境政治史、环境社会史、环境思想史等环境史学的大部分重要领域。

这期间,美国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唐纳德·沃斯特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侯深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副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梅雪芹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哲学系卢风教授、365bat线上平台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雷毅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秋升教授、《学术研究》杂志社郭秀文编辑、365bat线上平台365bat线上平台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陈灿老师等专家学者,先后就与会代表报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65bat线上平台的专家学者还向与会代推介了即将举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环境史学术活动。

各场讨论和专家点评始终在友好、坦诚、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各位代表、专家充分交流了研究成果、学术思想和治学心得。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绝大多数参会报告立意高远、观点新颖、材料扎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报告和互评活动充分展现出了环境史学界年轻学人可贵的争鸣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并就报告中暴露的一些方向性和技术性问题给予了亲切指导。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此次论坛为有志于环境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水平交流平台,是中国环境史学界的一次盛举,并对主办方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和思想文化研究所,以及莅临指导的各位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论坛于20日中午闭幕,闭幕式由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教授梅雪芹主持,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主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侯旭东教授致闭幕词。梅雪芹教授简要回顾了论坛盛况并对各位参会代表和专家表示了谢意。侯旭东代表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和思想文化研究所对与会代表和专家再次表示了感谢,发表了对今后中国环境史学发展方向的意见,并勉励各位参会的青年学者继续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